这首诗由宋代文彦博所作,名为《留守端明尚书远示赠阇梨渐师诗依韵和成》。文彦博以禅宗思想为背景,巧妙地融合了儒家哲学,展现了其对人生、修行与自然的深刻理解。
首联“常随净侣叫禅关,熟听潮音丈室间”,诗人以“净侣”和“潮音”为喻,描绘出一种清净、和谐的修行氛围。净侣象征着志同道合的修行伙伴,潮音则暗示着佛法的深邃与广博,通过倾听潮音,诗人仿佛在丈室间领悟到了佛法的真谛。
颔联“身逐孤云辞陇首,心如皎月照香山”,运用自然景象来表达内心的境界。孤云象征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境,陇首则是高远之地,暗示着诗人追求的精神高度。心如皎月,明亮而纯净,照耀着香山,寓意着心灵的光明与智慧,能够照亮修行之路。
颈联“儒空两悟言无滞,觉望双除性本闲”,进一步将儒家与佛教的思想融合。儒空两悟,意味着在儒家与佛教之间找到了契合点,言无滞则表示语言与真理之间的流畅与无碍。觉望双除,即去除迷惑与期望,回归本性的宁静与自在。这一联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宇宙与自我认知的深刻洞察。
尾联“居守意勤当应现,不须祇到虎溪还”,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与生活的态度。居守意勤,意味着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保持专注与勤奋,应现则是指这种状态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不须祇到虎溪还,则是说不必特意去寻找修行的圣地,真正的修行就在日常的每一个行动之中。这最后一联强调了修行的普遍性和生活化的理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文彦博深厚的文学功底,更体现了他对禅宗与儒家哲学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生真谛的独到见解。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哲理的探讨,诗人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修行的价值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