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此力分明在不欺,不欺能有几人知。
要明象兔全提句,看取升阶正笏时。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文礼所作的第二首偈。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此力分明在不欺",这里的"力"可能象征着内在的力量或真实的能力,诗人强调这种力量的真实存在,并非虚假。"不欺能有几人知",进一步指出这种真实的力量往往被忽视,因为人们并不容易察觉或理解。
"要明象兔全提句",通过比喻,诗人暗示要洞察事物的本质,就像兔子虽小,却蕴含着生活的智慧和力量,需要我们深入观察和领悟。"看取升阶正笏时",这个场景描绘了官员上台阶时手持笏板的仪态,暗示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最普通的动作也可能隐藏着重要的道理,提醒人们要在平凡中发现不凡。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式地教导读者要认识并珍视内在的力量,同时要学会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处洞悉真理。
不详
垦土耕烟四十年,了无禅教与人传。
钁头边事谁相委,八月深居有笋鞭。
亭亭相对两苍松,不觉当门触祖翁。
后代儿孙无著莫,忍听萧瑟起凄风。
咄咄胡僧,齿缺面黑。满口乡谈,无人译得。
只知结果自然成,不知满地花狼藉。
破头山前,三辞诏旨。教坏小儿,卖弄唇嘴。
无端又上牛头山,更与懒融说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