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寒山拾得图

松风谡谡生夜凉,白露欲湿练衣裳。

苍苍古苔遍幽石,石根烟筱连疏篁。

携手道人同徙倚,应是禅床定初起。

笑指天边明月光,方寸要当如此耳。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清幽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夜晚山林中的自然之美与禅意之深。首句“松风谡谡生夜凉”,以松风的飒飒声渲染出夜晚的清凉氛围,仿佛能听到风穿过松枝的声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凉意的环境。接着,“白露欲湿练衣裳”一句,将视线转向露水,暗示了夜色的湿润,同时也为画面增添了几分朦胧之美。

“苍苍古苔遍幽石,石根烟筱连疏篁”则进一步描绘了山间的植被与岩石,古苔覆盖着石头,烟筱(可能是指竹子)与疏篁(稀疏的竹丛)相连,构成了一片生机盎然却又不失古朴与静谧的景象。这些自然元素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山林的自然风貌,也暗含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向往。

“携手道人同徙倚,应是禅床定初起”两句,引入了人物元素,两位人物(或一人两次不同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中漫步,似乎是在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里的“道人”可能指的是修行之人,他们或许正在初醒,或是刚刚结束冥想,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体现了禅宗中追求内心平和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最后,“笑指天边明月光,方寸要当如此耳”以明月作为点睛之笔,不仅照亮了夜空,也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光明与希望。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映照,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态度的思考——内心如明月般明亮,方寸之间要保持平和与纯净,与自然和谐共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描绘和人物活动的穿插,展现了元末明初时期文人对于自然美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禅宗思想的融入与表达。

收录诗词(118)

王行(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半轩,亦号楮园。淹贯经史百家,议论踔厉。元末授徒齐门,与高启、徐贲、张羽等号为十友,又称十才子。富人沈万三延为家塾师。明洪武初,有司延为学官。旋谢去,隐于石湖。赴京探二子,凉国公蓝玉聘于家馆。蓝玉党案发,行父子坐死。能书画,善泼墨山水,有《二王法书辨》,另有《楮园集》、《半轩集》等

  • 字:止仲
  • 号:淡如居士
  • 籍贯:元明间苏州府吴县
  • 生卒年:1331—1395

相关古诗词

赠无相

湖海觅佳士,氛埃叹销沉。

独有遗世踪,不异古与今。

上人莅名刹,素声著丛林。

㔻生无滞怀,逸气凌孤岑。

兹焉远相过,清风洒烦襟。

方欣共徜徉,歘然起遐心。

岁月易云晏,新阳复来寻。

去去何当还,愿贻金玉音。

毋令积遥思,江山烟雾深。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思缓堂

问法西来岁月侵,乡言都已变华音。

望中故国天同覆,思入寒泉地更深。

日出未回东海梦,花开长系北堂心。

客衣尚有临行线,寸草春晖忍重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过西山海云院

苍崖压境竹缘坡,疏雨苔花两屐过。

童子候门施问讯,老僧入座说伽陀。

茶屏古翠连枝巧,萝屋繁阴蔽暑多。

百丈泉头借禅榻,尧天安乐有行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寄衍独庵斯道

蒲团功向熟,那许业缘侵。

悟道原非佛,论诗却见心。

钵香红稻米,屋老绿萝岑。

吾亦惟求静,支筇盍远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