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深感人生苦短、疾病缠身的老人,对生命充满无奈与感慨。开篇“入世匆匆卅四年”,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生命的短暂与匆忙。接着,“如何痼疾竟缠绵”一句,直抒胸臆,道出了长期患病的痛苦与无助。
“忘忧有草难消病”运用了反讽的手法,暗示了即便有解忧之物也无法治愈内心的痛苦和疾病的折磨。“起死无医祇费钱”则揭示了医疗资源的匮乏与高昂费用之间的矛盾,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不公与无奈。
“身后俗情曾预烛”可能是指生前对世俗情感的预知或安排,暗示了对身后事的忧虑。“宵来梦兆已先传”则表达了对未来命运的预感,增加了诗作的神秘色彩。
最后,“可怜撒手垂危际,犹恋高堂涕泗涟”描绘了临终之际,老人对家庭的眷恋与不舍,以及亲人的眼泪,充满了深情与悲凉。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对亲情的深深依恋,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