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短策穿幽径,山樵半掩扉。
月斜林影薄,石尽水声微。
一犬隔篱吠,孤僧何处归。
相逢松下立,风露满秋衣。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在清晨的山中行走的情景。"短策穿幽径",以简短的手杖轻步踏入寂静的小路,展现了诗人闲适而沉静的心态。"山樵半掩扉",暗示着山间樵夫尚未完全离开,门扉半开,透露出一种人迹未至的清寂。
"月斜林影薄",描绘了月光斜照,树林间的光影变得稀疏,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石尽水声微",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宁静,只有流水声轻轻回荡,愈发显得山中空旷。
"一犬隔篱吠",突然响起的狗叫声打破了静谧,带来一丝生动与亲切感。"孤僧何处归",诗人遥想山中的僧人此刻或许也在这样的清晨归途中,增添了孤独与禅意。
最后两句"相逢松下立,风露满秋衣",诗人与想象中的僧人不期而遇,他们在松树下相遇,衣衫被风露浸湿,形象地表现出早行的寒意和与世无争的恬淡心境。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山中清晨的宁静与诗人的心境,寓情于景,意境深远。
不详
一作德阳,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旧游浑似梦,短发不胜簪。
风雨行金气,乾坤老铁心。
舜田秋稗满,禹穴夕云深。
正自登临懒,凄凉隔水砧。
人烟荒县少,澹澹隔秋阴。
帆影分南北,潮声变古今。
断峰僧塔远,初日海门深。
小立芦风起,乘槎动客心。
何年移竺国,秀色发棱层。
清极不知夏,虚中欲悟僧。
树幽岚气重,泉落乳花凝。
犹忆烹茶处,閒来话葛藤。
柳下一瓢酒,湖风散积阴。
晴舒生物命,春酌化工心。
莺语调寒燠,花妆定浅深。
悠然情性会,宇宙入孤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