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慎中的《至晋陵》。诗中以“怀璧自招尤”的典故开篇,形象地表达了诗人面对才华与名声带来的困扰和挑战。接着,“覆水成泥岂再收”一句,运用比喻手法,暗示过去的选择无法挽回,强调了人生的不可逆性。
“行泽却防渔父问,入山恐负晋君求”,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仕途上的谨慎与矛盾心理。在泽边行走时担心被渔父询问,进入深山又害怕辜负晋君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自身选择的深刻反思和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无奈。
“束书长啸辞京邑,捧檄逡巡到本州”,描述了诗人离开繁华的京城,踏上前往家乡或新任之地的旅程。这里的“束书”、“捧檄”分别象征着知识与任命,表现了诗人的学识与官职身份。
最后一句“入境栖栖谁解者,傍人应谓一官谋”,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行为动机的自我质疑,以及外界可能对其动机的误解。诗人似乎在思考,自己为何要离开繁华,回归平静,这种行为是否值得理解,是否仅仅是为了追求官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和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