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东方归来,途经一座废弃的亭子时所见的荒凉景象与后来亭子修复后的变化,以及对过往与未来的感慨。
首句“忆昔方东来,亭传荒荆棘。”诗人回忆起从前东行时,经过的亭子周围长满了荒芜的荆棘,暗示了过去的荒凉与破败。接着,“风庭红叶乱,雨砌苍苔湿。”描述了风中庭院里红叶纷飞,雨后台阶上苍苔湿润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萧瑟与凄清。
“饥虎拨门开,哀禽向人泣。”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荒废的亭子中,一只饥饿的老虎试图推开大门,一只哀鸣的鸟儿对着行人哭泣的场景,形象地展现了亭子的荒凉与生命的孤独。
“十载却西还,亭传已完葺。”十年后,诗人再次西归,发现那座曾经荒废的亭子已经得到了修缮和重建。“青锁揖江山,朱栏趁阶级。”描绘了亭子修缮一新,绿树环绕,红栏杆与台阶相映成趣的景象,展现出一种生机与活力。
“行旅粮不赍,大路遗敢拾。”在修缮后的亭子周围,旅行者们不再担心食物短缺,大路上的遗物也不再有人敢拾取,体现了社会秩序的恢复与人们生活的安定。
“蜀道无难易,人心自宽急。”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看法,认为无论道路是艰难还是容易,关键在于人的心态,既要有宽广的胸怀,也要有急切的行动。
“寄言守亭者,勿使狐狸入。”诗人最后寄语亭子的守护者,希望他们能保护好亭子,不让狐狸等动物破坏,寓意着对亭子及周围环境的爱护与珍惜。
整首诗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转、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得以保存与恢复的欣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