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所作的《栖云楼坐雪二首(其二)》。诗中描绘了在栖云楼上的雪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
首句“此日栖云楼上雪”,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静谧的雪景图,将读者带入一个纯净的世界。接着,“不知天意为谁深”一句,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思考,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某种神秘联系。
“忽然夜半一言觉,又动人间万古吟”,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短暂的个人体验与永恒的人类情感相连接,强调了个体意识与历史长河中的共鸣。诗人仿佛在梦中悟得了一句话,这句看似平凡的话语却激起了千古以来无数人的共鸣,体现了诗歌的普遍性和深远影响。
“玉树有花难结果,天机无线可通针”,这两句诗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自然现象与人生哲理相结合。玉树之花虽美,却难以结出果实,象征着世间美好的事物往往难以持久;而“天机无线可通针”,则寓意着宇宙间的规律虽然深不可测,但人类可以通过智慧去探索和理解,寻找通往真理的道路。
最后,“晓来不觉城头鼓,老懒羲皇睡正沉”两句,以清晨的宁静景象结束全诗,既是对前文意境的呼应,也蕴含了对生活的淡泊与超然态度。城头鼓声未醒,象征着外界的喧嚣并未打扰到内心的平静,而“老懒羲皇睡正沉”则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圣贤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满足与享受。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栖云楼雪景的描绘,结合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历史和自我的深刻洞察,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