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卜算子·梦醒》由清代诗人曾廉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梦醒后的孤独与愁绪。
首句“月上谓天明”,以月升暗示时间的更迭,预示着梦境的结束和现实的来临。然而,“梦醒知何处”则将读者引入对梦境的追忆与失落之中,梦中的场景仿佛在月光下逐渐模糊,不知身在何处,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怅惘。
接着,“惟有幽蝉四五声,紧对愁人语。”蝉鸣本是夏日的常见景象,但在梦醒后听来,却显得格外凄凉。蝉声似乎在对愁人诉说着什么,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愁。
“乍见即丁宁,未便心相许。”这两句描绘了诗人面对现实时的复杂心情。乍见,即初见,这里指梦醒后面对现实的初次接触。丁宁,即叮嘱,表明诗人对现实的谨慎态度,不敢轻易相信或接受。这种心理状态反映了诗人对梦境与现实之间界限的模糊认识,以及对现实世界不确定性的担忧。
最后,“天气如今是早秋,坐待消残暑。”随着季节的更替,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的到来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诗人并未直接表达出对未来的乐观,而是选择静静地等待,似乎在暗示,即使面对困难与挑战,也应保持耐心与期待,寻找心灵的平静与安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自然景象的融合,展现了梦醒后的孤独、愁绪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情感。曾廉以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