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监斋诗赠毛起宗》由明代僧人释宗泐所作,描绘了祭祀祈求晴天的庄严场景以及监斋(监督斋戒)的神圣氛围。
首先,“祷晴严祀典,名山启灵坛。”这两句开篇即点明了祭祀的主题——为求晴天而进行的庄严仪式,在名山之上启建灵坛,以表达虔诚的心愿。
接着,“奏章通玉帝,环佩集仙官。”描述了向天界传达祈求的奏章,以及仙官们围绕在周围的情景,体现了对神灵的敬畏与崇敬。
“祥光纷下烛,诚心驰上干。”描绘了祥瑞之光纷纷照耀,诚挚的心意直冲云霄的景象,象征着祈祷的真诚与力量。
“瑶空景方霁,金漏夕未阑。”描述了天空晴朗,日落时分仍未完全消逝的金色时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祈祷的持续。
“众职或少怠,飞文遂清弹。”表明即使在神圣的仪式中,也有人稍有懈怠,但通过迅速的文告(可能指口头或书面的提醒),得以警醒。
“居然执法吏,凛若秋霜寒。”强调了监斋官员的严格执法,其威严如同秋霜般寒冷,确保了仪式的庄重与纪律。
“沉沉虎豹户,肃肃獬豸冠。”进一步描绘了监斋场所的庄严气氛,虎豹门扉紧闭,獬豸(古代传说中的独角兽,象征公正)冠冕庄重,营造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氛围。
“始知天人际,监斋良独难。”最后,诗人感慨地表示,只有亲身体验过天人之间的交流与监斋的职责,才能深刻理解其中的艰难与神圣。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祭祀仪式的庄重与神圣,以及监斋者所承担的责任与挑战,表达了对神灵的敬畏和对道德律法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