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官仲儒

风俗去古远,人伪日败常。

故知取士法,时焉立纪纲。

设科发自汉,糊名始于唐。

前辈务实学,倡道赖欧阳。

当世所得盛,登用多俊良。

倒指几百年,讲求屡更张。

迩来取进士,轻快好文章。

唾手镵雁塔,转身簉鸳行。

莫论稽古力,所贵时学长。

自顾本迂拙,下语愁肺肠。

虽云事场屋,浪逐槐花忙。

竟如卞和璧,三献足已伤。

既然违好尚,敢不知括囊。

酿渚溪之泉,可以供酒浆。

拾东园之果,可以资糇粮。

耦语古圣贤,曝背傲羲黄。

义命要不愧,胡为乎皇皇。

故人弗予弃,妙句深激昂。

清逸庾谢迫,风骚屈宋旁。

报言乏琼琚,微吟频寒螀。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鉴赏

此诗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科举制度的看法和对学术风气的感慨。开篇便指出“风俗去古远,人伪日败常”,说明社会风气与古代相比已大为不同,人们也变得越来越不真诚。接着提出“故知取士法,时焉立纪纲”,表明选贤任能的制度应随时代而变革,以适应新的要求。

诗中还提到科举考试自汉代设立,到了唐代才有了固定的名目和形式。前辈学者重视实学,而欧阳修等人的倡导也对学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的社会盛况,是因为多有俊才之人得以施展其才能。

然而,诗人认为近来科举取士过于轻率和追求浮华的文章技巧,这种风气已持续数百年,不断变化。对于那些只注重应付考试、不顾学问深浅的人,诗人并不认同他们那种仅靠口才和文辞之能取胜的情况。

接下来,诗中表达了个人对学术的自我反省与不足之感,以及对古圣贤的崇敬。最后,诗人表明自己虽然不敢忘怀那些美好的文学典范,但也深知自己不能达到那些高标准,因此感到愧疚和困顿。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科举考试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状况的批评,展现了诗人对于学术真谛与个人学养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244)

李吕(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卒于宁宗庆元四年,年七十七岁。端庄自重。年四十,即弃科举。好治易,尤留意通鉴。教人循循善诱,常聚族百人,昕夕击鼓,聚众致礼享堂,不以寒暑废。吕著有《澹轩集》十五卷,《国史经籍志》传于世

  • 籍贯:记诵过
  • 生卒年:1122—1198

相关古诗词

跋晦翁游大隐屏诗

晦公词翰妙天下,可见元无一点尘。

为问争珠谁得者,须还趯倒净瓶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感兴

聚灭元同水上沤,痴人贪著不知休。

生便当路栽荆棘,死代群雏作马牛。

上陇计全谋蜀道,长城功半废沙丘。

古来大手犹如此,只合将心向内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椿径

栽培护灵根,夹道若车盖。

坐待八千岁,俨立风雨外。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泰]韵

遣兴

丈夫各自有立志,或出或处非一途。

主父直须食五鼎,渊明元祇爱吾庐。

佚居自大同蛙井,巧进贪前乃盗窬。

顾我蹉跎未忘学,肯将身世较盈虚。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