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恭尹所作,名为《题严九皋行乐图三首(其一)》。诗中描绘了对古代经典学习与传承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细腻观察。
首句“传经何处不登坛”,以“传经”和“登坛”两个词汇,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学者传播知识、传授经典的场景,无论在何处都能找到学习和教授经典的场所。这反映了古代教育的普及性和广泛性,以及学者们对知识传承的执着追求。
次句“三绝残编老尚看”,则进一步强调了对古代经典书籍的珍视与持续阅读。这里的“三绝”可能指的是《史记》、《汉书》和《后汉书》等经典著作,而“残编”则暗示这些书籍可能已经磨损或部分缺失。尽管如此,年长的学者仍然坚持阅读,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知识的渴望。
接下来的“画里须眉犹若此”,转而从艺术的角度出发,通过一幅描绘古代文人形象的画作,表达了对古人风范的敬仰。这里的“须眉”特指男性形象,诗人通过画中的形象,仿佛看到了古代文人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依然令人敬佩。
最后一句“莫将生事付严滩”,则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与反思。严滩,即严子陵钓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严子陵的隐居之地。诗人在此处提出警示,不要将人生的追求和理想寄托于虚无缥缈的过去,而是要立足当下,追求真实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这句话蕴含了对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鼓励人们在面对历史与现实时,保持独立思考和积极进取的态度。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对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视,也体现了对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审美欣赏,以及对个人生活态度的深思熟虑。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传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文化和艺术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