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曾广钧在十二岁时所作,名为《丁丑人日敬寄京师呈家大人》(其二)。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过去一年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京城环境的感受。
首联“去岁征鞍卸洛瀍,隔趋庭日祇经年”,描绘了去年远离家乡,踏上征途的情景,与家人相隔,一年未曾相见。这里运用了“征鞍”、“洛瀍”等意象,生动地展现了离家远行的艰辛与孤独。
颔联“于今又谒金门道,喜未遥临玉塞边”,转而表达诗人如今再次踏上前往京城的道路,心中充满了喜悦,因为距离家乡并不遥远。这里的“金门道”和“玉塞边”分别指代通往京城的路途和京城的边界,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京城的向往与接近感。
颈联“绿萼香应逢稷下,白华思亦发花前”,进一步描绘了京城的景象。诗人想象着在稷下(稷下学宫,古代学术交流的场所)遇到绿萼香,而在花前则有白华(白花)的思念。这两句通过植物的香气和花的象征,营造出一种文雅、宁静的氛围,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知识、学问的追求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尾联“神京春颇如秋冷,迟罢熏笼缓脱绵”,则是对京城春天气候的描述。诗人认为京城的春天似乎比秋天还要寒冷,这可能是因为京城的气候特点或是诗人内心的一种感受。同时,“迟罢熏笼缓脱绵”这一细节,暗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以及对舒适生活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体现了他对知识、学问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诗人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充满怀旧之情又充满希望与憧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