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县逢无斁二首(其一)

清河掺执汴河逢,万里悲欢一梦中。

不作常情问京洛,鱼山好在故园松。

形式: 七言绝句

翻译

在清澈的河水中,我与汴河相遇,仿佛万里间的悲欢都化为了一场梦境。
我不再像平常那样打听京城的消息,只怀念家乡鱼山那里的老松树。

注释

清河:清澈的黄河。
掺执:交错相遇。
汴河:古代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开封。
逢:相遇。
万里:形容距离遥远。
悲欢:悲伤和欢乐,泛指人生的各种情感。
一梦中:如同一场梦。
常情:平常的情感或关心。
京洛:指洛阳,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
鱼山:可能指诗人故乡的具体地名。
好在:依旧存在。
故园:故乡。
松:松树,象征坚韧和长寿。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的《虹县逢无斁二首》中的第一首。诗中,诗人以清河与汴河的交汇为背景,表达了对万里之外京洛之地的感慨和对故乡鱼山松树的深深怀念。"清河掺执汴河逢"描绘了诗人行经两条河流相汇之处的情景,暗示着人生的际遇和流转。"万里悲欢一梦中"则传达出诗人对过去经历的回顾,认为那些欢乐与悲伤都如同一场梦,遥远而短暂。

"不作常情问京洛"表达了诗人不再执着于日常情感的牵绊,他已经超越了对京城洛阳的世俗关怀。最后,"鱼山好在故园松"以对故乡鱼山松树的赞美,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自然永恒的向往,展现出一种超脱而又深情的人生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的人生哲思和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收录诗词(815)

晁补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字:无咎
  • 号:归来子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
  • 生卒年: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

相关古诗词

虹县逢无斁二首(其二)

千载昌期尚此逢,询谋多在布韦中。

南归已后钟山集,犹忆君王代麈松。

形式: 七言绝句

追和陶渊明归去来辞

归去来兮,吾无以归奚以归。

既身不足以任责,畏首尾而心悲。

慕往昔之经世,嗟吾力之莫追。

彼辞位而灌园,岂吾今之独非。

雨冥冥而荷笠,榛莽莽而褰衣。

我行野而视天,觉宇大而身微。

乃矜虻蚷,止驱息奔。背隍筑室,面坂植门。

三绶从褫,图书尚存。

忘瓠落之可忧,比浮海之为樽。

跞太初而游意,弊无极而彫颜。

反国蜗而自足,俯巢幕而亦安。

解予辔之沃濡兮,脱予辖之间关。

识鸟鸣而物华,陶阳气以流观。

悟息渊而消枝,亦墐户而俱还。

惟文字之幼工,则虽老而桓桓。

归去来兮,彼河滨之善游。

或往学而丧生,复裹粮其安求。

善陶生之达情,不与世兮同忧。

实迷途其已远,惧斯人之莫畴。

或待兔守株,或遗剑刻舟。

虽成事之不说,聚悔踰于山丘。

庶西方之至言,聊反闻而逆流。

守一静而为君,亦何往而不休。

已焉哉,一昼一夜成四时。

子之叹川逝不留,颓光不可使东之。

韩终王子乔,汗漫难与期。

俯寸田之荆棘,曷不旦耘而暮耔。

悲在堂之蟋蟀,惭不乐于唐诗。

悟死生之如梦,亘今古而无疑。

形式: 古风

送八弟无斁宰宝应

穷邦迫秋成,霖雨厚土湿。

邅吾上涞水,濞汹三峡疾。

邦人送之子,岸潦饮马膝。

凄凄属方升,澹澹惊并集。

冲湍顺涂路,游波汇原隰。

安知禾黍腐,转觉蛙黾急。

何由乾此潦,问天借九日。

萧萧荆棘晚,亹亹霜霰密。

之子向南州,铜章宰一邑。

何须念宋远,古谓跂余及。

扬舲堤柳尽,把盏淮山入。

封圻吴楚徼,郡县秦汉袭。

开门驵侩鬨,辏浦篙帆翕。

平旦书百函,交衢客三揖。

新湖容鼓铸,甲令贵绥辑。

之子搴词科,闻诗不读律。

古来学为吏,颇自吾儒出。

足民与知方,求由有政术。

鞭笞麇鹿骇,亦恐日不给。

先君卓鲁后,之子况早立。

焚香闭閤坐,啾耳从潗濈。

官忙尚偷閒,文字要嶪岌。

形式: 古风

句:探梅

问信风篁岭下梅。

形式: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