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周父母之泗洲

五年迎刃已如斯,谁谓时艰不可为。

令是神仙聊作守,化成文俗且行师。

风清去李兼无鹤,地遍谣衢剩有碑。

圣主悬知汤沐重,玺书劳问更何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送周父母之泗洲》由明代诗人陈是集所作,通过诗中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人周父母前往泗洲的深切关怀与祝福。

首联“五年迎刃已如斯,谁谓时艰不可为”,开篇即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即便面对困难重重的五年时光,也如同刀刃般顺利度过,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肯定与自豪。同时,诗人以反问句式“谁谓时艰不可为”提出疑问,强调了在任何艰难时刻,人们都有能力克服困难,展现出对未来的乐观期待。

颔联“令是神仙聊作守,化成文俗且行师”,进一步描绘了周父母前往泗洲的使命与角色。这里将周父母比作神仙,不仅赞扬了他们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同时也暗示了他们将对当地的文化习俗产生积极影响,如同师者一般引领地方发展。这一联既是对周父母个人能力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其未来在泗洲所起作用的美好预祝。

颈联“风清去李兼无鹤,地遍谣衢剩有碑”,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去李象征着过去的离去,无鹤则寓意着宁静与纯洁,而地遍谣衢剩有碑,则暗示着周父母的到来将会留下深刻的印记,如同碑石一般铭记于心。这一联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周父母离开时环境的细腻观察,也寄托了对周父母在泗洲留下美好影响的期望。

尾联“圣主悬知汤沐重,玺书劳问更何之”,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周父母此行的重要性和圣上对其关注的感慨。圣主悬知汤沐重,意味着周父母此行的重要性被高层认可,而玺书劳问更何之,则表达了对周父母旅途平安的深深关切。这一联不仅体现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人才的重视与尊重。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周父母前往泗洲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也蕴含了对社会进步、文化传承以及人才价值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15)

陈是集(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答邱懋建见赠

何时兵气化为光,人世于今半夜郎。

铩翮岂堪险鹄骛,幽栖偶尔羡鸿翔。

芳能有几分兰艾,性不相容是桂姜。

公等雄图应蚤奋,道民只喜束云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览陆君制义有赠

妙义年来涌向君,不虞当代有机云。

每闻逸度停思远,乍接奇文喜愧分。

得句合呼泉作主,清标长拟玉为群。

狂心何自飞扬甚,一粟庵前顶佛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送杨符六之任湘阴时在难中

一鸿铩翮一鸿翔,泪别他乡调叶商。

厷厷琴声欢楚泽,飞飞凫影映清湘。

文章自可当名盛,异迹何难跨循良。

玉笥山头为致讯,问天天渺亦骚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贺海康梁年伯寿

虽然城市具仙胎,鹤骨臞清远俗埃。

大药驻颜无小算,千年成实尽多枚。

绛衣舞罢誇龙种,丹诏衔来停凤台。

遨隐金门奚不可,还期方寸起蓬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