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虚劳营殡玉山前,殡后那知已脱蝉。
应是元神归洞府,更无遗魄在黄泉。
灵台已得修真诀,尘世空留悟道篇。
堪叹浮生今古事,北邙山下草芊芊。
这首诗是沈廷瑞的《垄穴遗诗》,创作于唐末宋初。这是一首表现诗人超脱世俗、追求道法修炼的诗篇,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内心世界的体验,展现了诗人的哲理思考与精神境界。
首句“虚劳营殡玉山前”表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疲惫不堪,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精力,但仍旧未能达到满足。在“殡后那知已脱蝉”一句,诗人借用了蝉蜕破壳而出的比喻,暗示自己已经超越了物欲的束缚。
接着,“应是元神归洞府,更无遗魄在黄泉”两句,则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认为自己的真实精神(元神)已回归到道法的修炼之地(洞府),而不再留恋于世俗生活(黄泉)的任何痕迹。
“灵台已得修真诀,尘世空留悟道篇”两句进一步强化了诗人追求超脱和精神成就的主题。这里,“灵台”可能指的是心灵的高台或是道法修炼的地方;“修真诀”则是修炼成仙的秘诀;而“尘世空留悟道篇”,则表明诗人在世俗生活中只是留下了一些关于悟道的文章,这也强化了他对物质世界的超然态度。
最后,“堪叹浮生今古事,北邙山下草芊芊”两句,是诗人对于生命短暂、历史长河的感慨。这里“堪叹”表达的是赞美与叹息之情;“浮生”指的是不稳定而易逝的生活;“今古事”则是对过去和现在的一种总结和反思。而“北邙山下草芊芊”,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通过描述自然景象来表达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道法修炼的追求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态度。
不详
名山相别后,别后会难期。
金鼎销红日,丹田老紫芝。
访君虽有路,怀我岂无诗。
休羡繁华事,百年能几时。
南北东西路,人生会不无。
早曾依阁皂,又却上玄都。
云片随天阔,泉声落石孤。
何期早相遇,乐共煮菖蒲。
宝马香车清渭滨,红桃碧柳禊堂春。
皇情尚忆垂竿佐,天祚先呈捧剑人。
周原五稼起,云海百川归。
愿此零陵燕,长随征旆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