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东汉多逸民,山栖久怀璧。
法真亦逃名,讵屑三公职。
求蝉在明火,求士当务德。
此道今何如,其人安可识。
这首明代贝琼的《读史五首(其三)》描绘了东汉时期隐士众多,其中法真一类的人不屑于追求高官显位,宁愿隐居山林,保持高洁之志。他们选择在明火之中寻找蝉鸣般的清静,强调品德修养的重要性。诗人借此反思,现代社会中这样的道德追求是否还能被人们理解和实践,以及如何识别那些坚守高尚情操的人。整首诗寓言深刻,体现了对古代隐逸文化的敬仰和对当今世风的忧虑。
不详
樊英抗高节,万乘不能屈。
设坛为见之,岂若壶山逸。
光禄位已崇,匡时竟无术。
遂兴张楷讥,尚待黄琼出。
五侯浊四海,白日沦光辉。
处士切忧国,空言相是非。
郭泰不绝俗,申屠能见机。
朱凤翔千仞,百世令人希。
余生若小草,望成百尺材。
强因客土植,苦被秋风摧。
徒惭五十过,况经元二灾。
白发不可变,青阳忽已回。
未忘药裹好,几见桃花开。
残编掩黄石,虚室生苍苔。
故人且共弃,王孙谁复哀。
终归葛洪井,讵上凤皇台。
衰荣置勿论,待月酌金罍。
强学不知老,索居恒鲜欢。
誓将从余好,山河阻且绵。
凄凄风雨交,四月秋浦寒。
夕寝不能旦,日高犹未餐。
念之安所尤,通塞固有偏。
庶无外患及,力稼或逢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