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雪峰如藏主水月图

千江有月一一同,一月普现千江影。

谓一为月影非实,影既非实月何有。

是一即千千即一,水月究竟无实相。

随见有月月在水,亦无究竟非实者。

譬如观音妙色身,对物而见千臂眼。

于是千臂千眼中,何者为正何独非。

菩萨一体作一用,千体同是无剩法。

此水此月亦复然,照用齐行一无欠。

俯不见月仰亦无,千月阙一固不可。

上人此庵憩瓶锡,终日宴坐常湛然。

散一为千弥六虚,摄千归一不盈寸。

我知上人环堵中,能广能狭能方圆。

空诸所有何必然,作是见者名邪见。

形式: 古风

翻译

千江之中都有月亮,每个江面映现一轮月影。
人们说那月影并非实体,既然影子非实,月亮又从何而来。
一即是千,千即是一,水中的月影终究没有实质。
无论何时看见月亮,它都在水中,也没有哪个是真实的。
如同观音菩萨的千手千眼,对万物显现不同的形态。
在这众多的手和眼中,哪一个是真,哪一个是假呢?
菩萨以一体展现多种功能,每个化身都是无余法的表现。
水与月的道理也是如此,照耀与作用同时存在,没有欠缺。
低头看不见月亮,抬头也无处寻觅,缺了任何一月都不完整。
大师在庵中静坐,整天心如止水,心境清澈。
他能将一化为千,又能将千归一,不增不减。
我知道大师的居所,既能广大又能细小,形状变化无穷。
空无所有并非必要,但执着于这种看法就是偏见。

注释

千江:比喻世间众多的事物或情境。
月:指代月亮。
非实:不是真实的实体。
月何有:月亮从何而来。
一即千:一与千是相通的。
千即一:千个个体统一。
水月:水中的月亮,象征虚幻。
无实相:没有固定形态。
观音妙色身:观音菩萨的形象。
千臂眼:比喻多变的能力。
何者为正:哪个是真实的。
何独非:哪个不是。
一体作一用:一个主体表现出多种功能。
无剩法:没有多余或不足。
照用齐行:同时具备照耀和作用。
一无欠:没有欠缺。
俯不见月:低头看不见月亮。
千月阙一:缺少任何一个月亮。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宴坐:静坐。
散一为千:将一化为千。
弥六虚:遍布广阔的空间。
摄千归一:将众多归于一体。
不盈寸:不满一寸。
环堵中:小小的居所。
能广能狭能方圆:能适应各种环境。
空诸所有:空无所有。
邪见:错误的看法。

鉴赏

这首宋代诗人林之奇的《题雪峰如藏主水月图》是一首禅宗诗,以水月为喻,探讨了佛教中的空性和实相。诗中通过“千江有月”和“一月现千影”的意象,表达了万物皆空、一切法相皆为幻象的思想。诗人指出,月亮在水中投影并非实体,而“一即千,千即一”,强调了事物的相对性与空无本质。

接着,诗人将观音的千手千眼比喻为水月的映像,说明即使是多面的存在,也无绝对的正与非,体现了菩萨的广大智慧和无尽作用。最后,诗人赞美雪峰如藏主的修行,既能包容万物,又能回归本心,体现了禅定中的空灵境界。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哲理,展现了禅宗对世间万象的超越与洞察,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收录诗词(19)

林之奇(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耿耿一寸心,不能去庭闱。

形式: 押[微]韵

有书来进御,无语不关农。

形式: 押[冬]韵

题椿桂堂

诗礼栽陪岁月深,流芳到此见天心。

桂枝竞秀椿难老,宽占堂前十亩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新妇石

瘦骨崚嶒立海湄,绿苔曾是嫁时衣。

江郎去作三衢客,目断天涯竟未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