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起偶作

几随藜杖起方床,肯信吾乡似瘴乡。

百计可谁驱疟鬼,三年以命托槟榔。

山随病起青逾峻,菊到秋深瘦亦香。

宽尽寒衣谁敢怨,诗书为祟是寻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面对疟疾时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的交融。首句“几随藜杖起方床”,形象地展现了疟疾发作时的痛苦与挣扎,仿佛需要借助藜杖才能勉强起身,躺在床上忍受病痛。接着,“肯信吾乡似瘴乡”一句,表达了对居住环境的不满与无奈,暗示疟疾多发于湿热之地,而诗人所在之处似乎也难逃此厄。

“百计可谁驱疟鬼,三年以命托槟榔”两句,揭示了诗人与疟疾长期斗争的过程。他尝试了各种方法,但似乎都无法彻底摆脱疟疾的困扰,只能将生命寄托于槟榔这种传统药物上,以此来缓解症状。这不仅反映了疟疾的顽固,也体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

“山随病起青逾峻,菊到秋深瘦亦香”这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一方面描绘了随着病情的好转,周围的山色更加青翠,仿佛生机勃勃;另一方面,即使菊花在秋天显得瘦弱,却依然散发着香气。这样的描写,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生命力量的颂扬,暗示着即使在病痛中,生命之树依然能够顽强生长,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生命力。

最后,“宽尽寒衣谁敢怨,诗书为祟是寻常”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命运的豁达。即使穿着单薄的寒衣,也不再抱怨,因为在他看来,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如诗书带来的困扰,都是寻常之事。这种超然的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与疟疾斗争的艰辛历程,以及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1075)

庄昶(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采石

落日孤舟进此村,北风浪浪打山根。

忠臣万古虞公庙,诗鬼千年太白魂。

旧垒不知何世代,长江曾战几乾坤。

风沙眯尽登临眼,只有长安望不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灵岩山逢大虚僧

云水秋江与别踪,三年不见意何穷。

谁知小榻青灯里,又是寒岩白发中。

坐久可忘今夜月,梦回谁唤此堂钟。

相逢更有梅花约,留取他年一笑同。

形式: 七言律诗

香山九老图

山林我极劳千虑,宦海谁能着万牛。

自古更无陶靖节,而今须□白江州。

寻常此日才多病,八十他年更几秋。

俯仰乾坤无一语,道人乘月坐江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荣庆堂为大理作

万古明良分付定,早从尧禹到如今。

小臣肝胆天堪照,圣世恩波海未深。

紫极逶迤春荡荡,天风寥廓路骎骎。

沧江回首多迂病,愧尽贤人用世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