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陵阳不见中秋月

陵阳乱山中,阴雺日夕发。

晴光尚希见,况复求夜月。

二年逢中秋,曾不识皎洁。

烟云尔何事,常此作蓬勃。

才令薄中明,已遣浓处没。

群邪利幽暗,左右觉窸窣。

清光若蒙蔽,谁为我磨拂。

庭下倚高株,露华沾鬓发。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在陵阳的乱山丛中,傍晚时分阴霾笼罩,开始出发。
阳光都难以穿透这昏暗,更别提寻找夜晚的月亮了。
两年间恰逢中秋,却从未真正欣赏过明亮的月色。
烟雾和云彩为何如此活跃,总是遮挡着皎洁的月光。
微弱的月光在浓厚的云层中挣扎,很快就被吞没。
众多邪恶之徒喜欢阴暗,周围环境显得不安宁,声音细碎。
如果清光被遮蔽,谁能帮我驱散这黑暗?
我独自站在庭院下,高大的树影下,露水打湿了我的鬓发。

注释

陵阳:地名。
阴雺:阴沉昏暗。
夕发:傍晚出发。
希见:难以看见。
皎洁:明亮纯洁。
蓬勃:旺盛活跃。
薄中明:微弱的月光。
浓处没:被浓厚的云层淹没。
群邪:众多恶人。
窸窣:细小的声音。
清光:明亮的月光。
磨拂:驱散。
露华:露水。
鬓发:鬓边的头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特殊的景象和情感体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以及内心的情感挣扎。

"陵阳乱山中,阴雺日夕发。晴光尚希见,况复求夜月。" 开篇即设定了一种迷离而神秘的氛围,陵阳之地在傍晚时分浓郁的阴霾之中,连日光都难以窥见,更遑论夜晚的明月了。这几句展示了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时的心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二年逢中秋,曾不识皎洁。烟云尔何事,常此作蓬勃。" 诗中的“二年”暗示了一种长时间的等待与期待,而中秋之月却未能如愿以偿,这种未能实现的美好让诗人感到迷惑和不解。烟云在这里象征着蒙蔽和混沌,诗人对此感到困惑,不解其意。

"才令薄中明,已遣浓处没。群邪利幽暗,左右觉窸窣。" 这几句透露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在微弱的光明尚未完全显现之前,深邃的黑暗就已经消逝,这种对比强烈地映照出诗人的内心世界。群邪和幽暗象征着世间的诸多不公和困扰,让人感到左右为难,不知所措。

"清光若蒙蔽,谁为我磨拂。庭下倚高株,露华沾鬓发。" 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对纯洁之物的渴望。在这种被蒙蔽的清光之中,诗人发出呼唤,有谁能替他净化心灵?最后一句“庭下倚高株,露华沾鬓发”则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俗、与自然合一的境界,虽身处尘世,却也能获得某种精神上的解脱。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二里溪濯足

暑气沉晚树,晴光满遥川。

下马古道侧,濯足清溪边。

胜事乐水石,幽怀托云烟。

还来振衣起,回首徒悒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入谷马上(其三)

北谷气象佳,有景乃天设。

峰峦互亏蔽,湍濑相绾结。

珍条拂垂袂,芳草留去辙。

自顾尘满缨,安能住深绝。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十月梅花

十月冻墙隈,英英见早梅。

应从九地底,先领一阳来。

紫膜纷纷脱,黄肤迤迤开。

得风浑自变,与雪欲成堆。

细晕轻檀口,浓妆腻粉腮。

月娥身解写,青女手能裁。

冷艳浮冰沼,清香落玉杯。

只忧融乳酪,不惜露琼瑰。

避妒情堪重,禁寒术可猜。

有谁怜寂寞,尽日独徘徊。

共语诚无计,将题耻不才。

东邻夜夜客,莫放笛声哀。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上清宫

琼台横紫霄,上有缥缈居。

云霞抱窗户,日月循庭除。

飞羽下金辇,隐芝吟玉书。

俯首视人间,人间臭如帤。

形式: 古风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