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诗人吴孺子的《泰州诗》描绘了主人公早年的无知与率性,以及成年后在困苦环境中的坚韧与豁达。首句“小时不识数,两手道十五”展现了孩童时期的天真无邪,不懂得计算,仅凭双手比划表达数字。接下来,“醉来学骑马,堕马亦不苦”描述了主人公借酒消愁,即使跌倒也不以为意的豪放性格。
“日暮狂歌草泽中,月出东墙那怕虎”表现了他在夜晚的旷野中放声高歌,无所畏惧的勇气。随着岁月流逝,“短发萧萧鬓可数”,生活的艰辛使他头发稀疏,但仍然坚韧地面对。
“千重饥寒傍泰州,日出日没坐一楼”写出了他在泰州的艰难生活,日复一日,困顿却坚守。风雨中,“风帘不动杏花雨,冒雨冲花问客舟”,他不顾风雨,寻找生机,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探索。
最后两句,“舟泊平沙天喜晴,谁家楼上踏歌声”描绘了宁静的湖面,楼上传来的歌声,以及诗人借酒浇愁后的忘我状态。“探囊沽酒不尽醉,醉死溪山鬼亦清”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即使醉死在山水间,也感到心灵的清澈与宁静。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生动的细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诗人从无忧无虑到历经沧桑的转变,以及在逆境中保持乐观与坚韧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