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怨四首(其三)

又吹尽、西风璱璱。悄倚危阑,怕临流水。

散了萍花,隔江烟霭渺离思。

马嘶病驿,听四面、角声起。

鬓已不成丝,怎禁得、飘零如此。弹指。

望高楼不见,只见暮雅归矣。

哀蝉落叶,问谁慰、那人憔悴。

怨玉笛、瘦减蛾颦,定不似、旧时眉翠。

记絮冷关河,万点齐销鹃泪。

形式: 词牌: 长亭怨慢

鉴赏

这首《长亭怨》(其三)由清代诗人蒋敦复所作,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西风凛冽,落叶飘零的画面,充满了离愁别绪与孤独感。

开篇“又吹尽、西风璱璱”,以西风的吹拂,暗示季节的更替,引出离别的氛围。“悄倚危阑,怕临流水”两句,通过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展现了主人公在高处凭栏远眺,内心充满恐惧与不安,不愿面对流水,似乎是对过往时光的留恋与不舍。

“散了萍花,隔江烟霭渺离思”一句,以“萍花”的散落比喻离散的情感,而“隔江烟霭”则营造出一种朦胧、遥远的意境,象征着主人公与所思念之人之间的距离与阻隔,离思之情如烟雾般弥漫,难以言表。

“马嘶病驿,听四面、角声起”描绘了驿站中马匹的嘶鸣与四周角声的响起,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不仅渲染了旅途的艰辛与孤独,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鬓已不成丝,怎禁得、飘零如此”表达了主人公年华老去,生活动荡,无法承受这种飘泊不定的生活状态,流露出对命运的无奈与感慨。

“弹指。望高楼不见,只见暮雅归矣”中的“弹指”一词,形象地表现了时间的短暂与流逝之快,而“高楼不见”与“暮雅归矣”则进一步强调了主人公与所思念之人之间的距离与分离,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

“哀蝉落叶,问谁慰、那人憔悴”通过哀蝉的鸣叫与落叶的飘零,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同时也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亲人或友人的思念与关怀,以及对对方憔悴状态的担忧。

“怨玉笛、瘦减蛾颦,定不似、旧时眉翠”以玉笛的声音与女子的蛾眉为喻,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状的不满,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记絮冷关河,万点齐销鹃泪”以“絮冷关河”象征环境的寒冷与荒凉,而“万点齐销鹃泪”则以杜鹃鸟的啼鸣,象征着无尽的悲伤与哀愁,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与哀悼。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离愁别绪与孤独感的场景,深刻地反映了主人公在深秋时节,面对离别与漂泊的复杂心情,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忧虑。

收录诗词(222)

蒋敦复(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长亭怨四首(其四)

尽销黯、西风梧院。别绪如丝,乱愁成片。

锦瑟尘侵,瘦铜花照冷秋幔。

怕黄昏也,早又是、心凄惋。

圆月满空床,忍诉与、姮娥当面。休怨。

算红鸳小病,袅袅药炉烟断。

江湖载酒,便握手、几多相见。

怎怪得、夫婿工愁,更谁慰、夕阳山远。

莫今夕思量,窗外啼螀声劝。

形式: 词牌: 长亭怨慢

月下笛

短柳门前,扁舟自远,隔江风雨。盟沤细语。

采蘋花寄将去。

并刀休剪吴淞水,怕难剪离愁万缕。

怅翠泥落尽,朱楼重闭,燕子归路。延伫。相逢处。

记绿阴浓遍,画廊鹦鹉。旧时月冷,玉箫声在何许。

黄昏读曲双红豆,问头白、词人怨否。

岁华晚、酒未醒,今夜又是愁度。

形式: 词牌: 月下笛

风入松二首(其一)

红心数点晕愁根。拾翠忆春人。

斜阳淡了重描画,遍青山、都是离痕。

近日裙腰瘦尽,不知几许销魂。凉阴凄碧掩重门。

蛩语又黄昏。五更病马嘶残驿,滞天涯、休怨王孙。

一片蘼芜小影,西风蹍断香轮。

形式: 词牌: 风入松

风入松二首(其二)

峭风吹冷绿杨枝。微雨碧丝丝。

青袍蕉萃青楼远,恨无人、说与相思。

短薄祠边载酒,丽娃乡里填词。春情回首梦依依。

芳训海棠知。秋娘旧日闲身价,问新愁、可上纤眉。

只有一枝玉笛,当时低劝金卮。

形式: 词牌: 风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