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

忆昔当年二十七,一旦辞家赴京邑。

翠眉新妇白头亲,相送出门双泪泣。

亦知离别难为情,志期年少早成名。

囊中束书无长物,欲以文艺干公卿。

公卿门前盛冠盖,棨戟未陈人已待。

颖脱且让毛生能,瑟工敢卜齐王爱。

三年靴帽东华尘,驱驰鞍马多苦辛。

谩嬴虚誉落群口,结托谁是知心人。

为惊岁月匆匆去,翻然南归理吾素。

季子宁无妻嫂惭,长卿本乏家财顾。

归来故山今两年,男儿未遂坐长叹。

功名何物倘可待,须留绿鬓与朱颜。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忆昔》由元末明初诗人王祎所作,通过回忆自己年轻时离家赴京追求功名的经历,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

诗的开头描绘了诗人二十七岁时离家赴京的情景:“忆昔当年二十七,一旦辞家赴京邑。” 翠眉新妇与白头亲人的分别,满含不舍与泪水,展现了离别之痛。接着,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决心:“亦知离别难为情,志期年少早成名。”

在京城,诗人面对的是“公卿门前盛冠盖”的景象,充满了竞争与压力。他带着仅有的书籍和才华,试图获得公卿的认可:“囊中束书无长物,欲以文艺干公卿。”然而,现实并非如愿,诗人经历了“三年靴帽东华尘,驱驰鞍马多苦辛”的艰辛生活,最终却因虚誉而受到非议,感到孤独与失落:“谩嬴虚誉落群口,结托谁是知心人。”

最后,诗人反思过去,感慨时光飞逝,决定回到故乡:“为惊岁月匆匆去,翻然南归理吾素。” 他意识到,功名并非唯一的人生追求,家庭与亲情同样重要:“季子宁无妻嫂惭,长卿本乏家财顾。”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回顾,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年轻人追求功名的不易与复杂心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家庭与亲情的重视。

收录诗词(324)

王祎(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yī)[公元一三二一年至一三七三年](一作袆),后依外祖父居青岩傅。生于元英宗至治元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五年,年五十二岁。幼敏慧。及长,师柳贯、黄溍,遂以文章著名。太祖召授江南儒学提举。后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洪武初,诏与宋濂为总裁,与修元史。书成,擢翰林待制。以招谕云南,死于节,谥忠文。祎著有《王忠文公集》二十四卷,及大事记续编,《四库总目》又曾重修革象新书,并传于世

  • 字:子充
  • 籍贯:义乌来山

相关古诗词

赠别毛景渊

毛君落落人中英,能以六物推人生。

失明虽叹卜子夏,有术未让严君平。

眼前纷华付冥漠,胸中造化通微精。

时复开口论世事,言议激烈非纵横。

钱塘六月暑如炙,一见使我嚣烦清。

谓我生辰吉无咎,亦或有日成功名。

而予壮志日已倦,颇觉与世如忘情。

咏歌太平本我事,萧条此意将谁明。

重山密林长在梦,几欲归去终销声。

逆旅别子乏投赠,白璧非重言非轻。

但期珍重勉自爱,与子会结沧洲盟。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赠别干生

北风吹寒木叶稀,之子访我林间扉。

山空岁晏将何之,且复夷犹湖水湄。

若翁起身自书诗,一官甫就鬓已丝。

与我托交自京师,羡子正及青春时。

朱颜绿鬓玉雪姿,名驹汗血不可羁。

一日千里谁能追,相逢一杯聊共持。

酒边唤取双蛾眉,清歌慢舞华灯移。

人生行乐复奚为,酒酣我有慷慨辞。

子勿听之惨不怡,只今艰难值时危。

戎马满地干戈挥,褰旗射马功或奇。

朝廷便有爵赏施,况复竹帛声名垂。

子弓甚良又善驰,胡不早奋乘时机。

丈夫要作远大期,愿子努力无迟疑。

往哉壮志不可违,黄金为印锦为衣,看子他年得意归。

形式: 古风

题高房山画

风流一代房山老,胸中丘壑蕴天巧。

有时意匠稍经营,万叠云山笔端扫。

呜呼斯人往矣不可攀,画图千载遗人间。

形式: 古风

长歌一首寄寿子进家兄五十

戊申之岁暮春初,二月四日天气舒。

我兄行年五十旦,今日初度喜乐胥。

东风吹绿盈桑榆,蔼蔼佳瑞充门闾。

堂上拜母答劳劬,儿侄妇女联裳裾。

亲朋杂遝亦来趍,献寿既毕坐亭庐。

筵前清酒列百壶,剩刲鹅鸡剥羊猪。

俗乐次第鸣琶竽,年当富贵非可诬。

此乐之外复何如,惜哉仲弟留京都。

不及奉觞同笑呼,朝来起望东天隅。

再拜祝兄不敢谀,愿兄寿年八十馀。

种田有秋倍获租,登山足樵水足渔。

奉我慈母永无虞,子孙识字作农夫。

莫羡系紫并纡朱,想兄今日甚欢娱。

还曾念及弟也无,弟也十载走官涂。

备尝苦澹忘甘腴,年来霜雪生眉须。

颇觉厌佩腰间鱼,便欲挂冠遂悬车。

行问君王乞鉴湖,长歌式微赋归欤,与兄共读先人书。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