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聚米为山得山字

又识山之势,何为识此山。

肖形殊聚米,成象自开颜。

万点峰宜绘,千堆路几弯。

眼前寻弃地,画里比斜鬘。

朗朗形如见,层层叠莫攀。

将才多妙策,著绩出人寰。

形式: 排律 押[删]韵

鉴赏

这首诗《赋得聚米为山得山字》由清代诗人庄士勋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聚米成山的艺术过程与效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见解和艺术创作的独到之处。

首句“又识山之势”,诗人以“识”字开篇,表明对山势的深刻理解与感知,引出下文对如何通过聚米来再现山的形态的探索。接下来,“何为识此山”则提出疑问,引出对技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

“肖形殊聚米,成象自开颜。”这两句描述了聚米为山的过程,通过巧妙地模仿自然山形,最终呈现出生动的山象,展现出艺术家的匠心独运。

“万点峰宜绘,千堆路几弯。”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山峰的密集与蜿蜒的道路,强调了画面的丰富层次感和动态美,仿佛让人置身于山水之间。

“眼前寻弃地,画里比斜鬘。”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现实中的废弃之地与画中精心构设的斜纹进行类比,暗示了艺术创作中对平凡事物的再发现与升华,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艺术创造的无限可能。

“朗朗形如见,层层叠莫攀。”诗人通过“朗朗”二字,形容画面清晰可见,仿佛山峦就在眼前,而“层层叠”则描绘了山体的立体感,暗示了艺术作品的深度与层次。

“将才多妙策,著绩出人寰。”最后两句赞美了艺术家的才华与成就,认为其创作不仅超越了常人,更在艺术领域留下了不朽的印记,表达了对艺术创造力的高度赞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聚米为山这一艺术创作过程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艺术表现力的独到见解,同时也蕴含了对艺术与生活、自然与人工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2)

庄士勋(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光绪五年(1879)乙卯科举人,曾掌教于鹿港文开书院。乙未(1895)割台内渡泉州避难,三年后始返回故里。擅书法,真、草、隶、篆各体俱备,以行书传世。为「鹿苑吟社」成员。曾应雾峰林家及树仔脚等处之聘,前往担任教职;亦于鹿港文祠开授夜学,以提携乡里后进。明治卅五年(1902)获台湾总督府颁授绅章

  • 号:竹书
  • 籍贯:清彰化鹿港
  • 生卒年:1856~1918

相关古诗词

莲潭雨后

云捲西风一抹浮,潭空霁景涨悠悠。

红蕖花谢蛙声晚,白鹭舟摇雨后秋。

薄霭藏阴归绝岛,轻鸥晒日卧荒洲。

凭临如许堪惆怅,剩水残烟望未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鱼骨鹤

残绘雕成玉羽姿,由来华表见应希。

长忘海国堪潜泊,何意雷门可击飞。

丙穴才离胎已蜕,兰岩初化事全非。

素书未附栖阆苑,不得遗鲜载竹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昭忠祠

红墙一角夕阳斜,古木森森栖暮鸦。

行人动魄下马拜,断云坠落天之涯。

赤嵌城外涛飞雪,风惨潮悲声悽绝。

白水还如曩日心,碧山已变何年血。

在昔生祠祀功臣,功臣不朽千万春。

庸庸那得共庙食,老死牖下犹灰尘。

奋袂一呼衽金革,尺寸皆能勒竹帛。

身没王事投汨罗,招魂欲唱灵均歌。

崇祠并建妥以侑,雕甍金碧瞻巍峨。

能使顽廉懦者立,教忠可以海不波。

呜乎,教忠可以海不波,棱棱正气扶山河。

形式: 古风

乙酉乡试舟至马江口占

扁舟一棹马江平,席帽依然太瘦生。

卖藕小娃犹认得,笑余三度到榕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