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垣侄(其三)

汝父津门丧,滁江汝叔亡。

一门多客死,两榇寄僧房。

寒月初三日,悲风十二郎。

藕花溪上路,人去倍荒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李贻德的《哭垣侄(其三)》表达了对家族不幸遭遇的深深哀痛。诗中首先描述了父亲和叔父在天津和滁江相继去世的悲剧,"津门丧"和"滁江汝叔亡"描绘了家庭成员的接连离世。接着,诗人感慨家中亲友众多客死他乡,两具灵柩只能暂存于僧舍之中,流露出家破人亡的凄凉景象。

"寒月初三日,悲风十二郎",通过具体的时令和意象,渲染出阴冷的氛围,"悲风"象征着哀伤的情绪,"十二郎"可能暗指逝者或诗人自己的排行,强化了哀悼之情。最后,诗人将思绪带到藕花溪边的小径,"人去倍荒凉",强调了亲人离去后环境的寂静与孤寂,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失去亲人的孤独与哀伤。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家族不幸的深切怀念和悲痛之情。

收录诗词(8)

李贻德(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哭垣侄(其四)

不羁称骏马,才冠大宗支。

人正容青眼,天教丧白眉。

药苓多病母,襁褓币旬儿。

此恨凄何极,灵风飒素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吴思亭焦山鼎铭拓本书后

今年二月扬江舲,烟中瞥见焦山青。

鹅毛风利那得泊,枯木堂远心洄潆。

夙闻周鼎不可见,仰首徒叹山岭嵤。

延陵季子性爱古,忽示旧拓神为惊。

司徒南仲名最著,出车常武功恢闳。

毛公知人贵论世,文宣两属非调停。

郑君据前以定后,谓此不与共和盟。

后生疑信敢抉择,古今未必无同名。

方叔召虎相先后,人表叙次如例星。

王格周庙岂西伯,证以此鼎疑益明。

可知名同代则异,此鼎当自中兴成。

是时雕戈挽天步,猃狁既伏淮夷清。

虎臣矫矫奏肤绩,亟于图室酬藩屏。

无专受赍自郑重,入门卓立当中庭。

史友册令司徒右,时制小异参礼经。

彤矢鋚勒耀圭卣,玄衣缟韠尊葱衡。

对扬休命不敢忽,归作彝器荐芳馨。

万年子孙永宝用,至今呵护归山林。

摩挲此本已神王,跋语况有乡先生。

竹翁嗜古如菖芰,剖析奇字秋毫精。

销金祸比爇书烈,余怒犹欲屏秦嬴。

吾乡文献久阒寂,八万卷散留孤亭。

流传手泽入君手,宝之何啻千琼莹。

籀文墨妙两奇绝,展对恰喜冬曦晴。

后尘欲步愧未肖,巨制益服华阳铭。

形式: 古风

孙渊如夫子五亩园落成恭赋(其一)

脱却朝衫早杜门,《白华》志洁乐晨昏。

曹南清节今无匹,海内儒林此最尊。

四部图书王令宅,中年丝竹谢公墩。

鸡笼山馆蘼芜涧,六代风流一例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孙渊如夫子五亩园落成恭赋(其二)

冶城久识郑公乡,又试经论付草堂。

一沼水环三面曲,五松阴借半庭凉。

倚阑手指排花地,散箧寻种树方。

最是菜根滋味永,更营小圃爱蔬香。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