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宋朝员兴宗所作的《清贤堂》,描绘了一位宦游多年后归隐的老者形象,充满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儒家道德的坚守。
首句“夫子宦游三十年”,开篇即点明主人公长期在外为官,历经三十余载的宦海沉浮。接着,“乞身归老旧林泉”一句,生动展现了主人公在年老时选择辞官归隐,回归自然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须知朝路抽簪后,不要乡人负弩前”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归隐后的状态。朝路象征官场,抽簪则指辞官,意在表明主人公不再涉足官场,不再受其束缚;“不要乡人负弩前”则暗示主人公不愿再受到乡人的敬仰和礼遇,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儒素生涯图史富,官清门户子孙贤”两句,赞美了主人公一生致力于学问和道德修养,不仅个人生活充满书香,而且家风清正,子孙也继承了优秀的品质。这体现了儒家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
最后,“羡君此去浑无事,满眼青山剑外天”表达了对主人公归隐生活的羡慕之情。满眼的青山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宁静,剑外天则可能寓意广阔的天地,暗示主人公在归隐后将拥有更加自由和宽广的人生空间。
整体而言,《清贤堂》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主人公从官场到归隐的转变过程,以及对宁静生活和儒家道德的深刻体悟,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情感深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