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士作大方无隅二首(其一)

趋出范围表,方之大者乎。

理同然不异,隅至此俱无。

圣岂东西判,游何内外拘。

鹄边天浩浩,蜗角国区区。

广可包三极,微宁泣一夫。

晚知庄老诞,终向孔门趋。

形式: 排律 押[虞]韵

翻译

离开了常规的框架,追求的是那广阔无垠吗。
道理相同,没有区别,即使到了角落也是如此。
圣人不会因为东西方位而有所分别,游学也不会受内外界限所限。
在广阔的天空下,天鹅翱翔,而在微观的世界中,蜗牛的国度狭小无比。
广大到足以包容天地,细微处却能为一人哭泣。
晚年才明白庄子老子的深奥,最终还是选择了孔子的儒家之道。

注释

趋:追求。
出:离开。
范围:常规框架。
理:道理。
同然:相同。
隅:角落。
圣:圣人。
东西:东西方位。
拘:限制。
鹄:天鹅。
天:天空。
蜗角:蜗牛的角。
国:国度。
广:广大。
三极:天地人。
微:细微。
宁:岂能。
晚:晚年。
庄老:庄子老子。
诞:深奥。
孔门:孔子的儒家。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刘克庄所作,名为《学进士作大方无隅二首》(其一)。这是诗人在探讨宇宙与生命的哲理时,对道德修养和个人境界的深刻表达。

从诗的内容来看,开篇“趋出范围表,方之大者乎”已经透露出诗人的宏大视野,他试图超越常规,以更宽广的胸怀去理解世间万物。紧接着,“理同然不异,隅至此俱无”则进一步强调了万物共通、没有边际的哲学思想。

“圣岂东西判,游何内外拘”表达了诗人对圣贤之道的追求,以及对于内外界限的质疑。这里的“圣”指的是崇高的智慧和境界,而非特定的人物。

接下来的“鹄边天浩浩,蜗角国区区”则是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宇宙之广阔与国家之狭小,表达了诗人对于空间大小的感慨,以及对个体在宏大宇宙中的渺小感受。

“广可包三极,微宁泣一夫”则是进一步展示了诗人的胸怀,他既能包容天地万物,又不吝啬于对一个平凡之人的关怀。这两句传达出诗人对于普世爱和个人价值的重视。

最后,“晚知庄老诞,终向孔门趋”则是诗人自述,对于道家哲学(庄子)与儒家思想(孔子)的追求。这里的“晚知”表达了诗人的自谦之意,而“终向孔门趋”则显示出他对传统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不懈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宇宙、生命、道德等主题的深入探讨,展现了诗人宏大的思想境界和深邃的哲学智慧。

收录诗词(4805)

刘克庄(宋)

成就

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经历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 字:潜夫
  • 号:后村
  • 籍贯:福建莆田
  • 生卒年:1187~1269

相关古诗词

居厚弟示和诗复课十首(其十)

身如齐客脱秦关,回首危途毒虺蟠。

宿昔立螭曾柱下,即今叱犊且田间。

迂疏素不工栀貌,老丑安能竞蕣颜。

自笑此翁犹矍铄,与云俱出鸟俱还。

形式: 七言律诗

居厚弟示和诗复课十首(其九)

花深藓合似禅关,千岁榕根入水蟠。

方土何须求海上,地仙元不离人间。

忘言已悟铜铭背,却老非干玉鍊颜。

客至未应愁酒尽,少需便了巷沽还。

形式: 七言律诗

居厚弟示和诗复课十首(其八)

病久溪堂镇日关,潭空不复著蛟蟠。

断无喝道来松下,时有挐音到苇间。

上宰相书浑绝笔,闻皇子报一开颜。

出门应被盟鸥笑,谁遣高飞带箭还。

形式: 七言律诗

居厚弟示和诗复课十首(其七)

脱身朝市恶机关,弓饵安能到伏蟠。

把似去梯置楼上,何如抱瓮灌畦间。

有黄粱枕休圆梦,无紫金丹可驻颜。

直入深山更深处,时人莫叫孔宾还。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