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刘诜的《感兴二首(其一)》。诗中以历史为背景,表达了对古代圣贤之道的追思与感慨。
首句“秦人燔诗书,圣道散若烟”描绘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象征着古代圣贤之道在权力的摧残下逐渐消散。接着,“宫殿干斗极,东游问神仙”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的狂妄行为,同时也暗含了对古代帝王追求功利而忽视道德的批判。
“汉祖祠孔子,遂为百代先”转而赞扬了汉高祖刘邦对儒家文化的尊重,将孔子尊为先师,使得儒家文化得以传承并成为后世的典范。这一转折体现了诗人对儒家文化的推崇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大哉礼乐意,所见何卓然”是对汉高祖行为的高度评价,认为他的行为体现了深邃的礼仪和智慧,具有非凡的见识。接下来,“因势道其趋,勇赴如决川”进一步描述了汉高祖顺应时势,果断决策的形象,如同决堤之水,不可阻挡。
然而,“但恨群臣间,馀习犹櫜鞬”揭示了诗人对当时官场风气的不满,认为尽管汉高祖英明,但仍有大臣保留着旧习,未能彻底革新。最后,“良平虽善虑,不在三代前”提到张良和陈平两位谋士的智慧,但他们的智慧并未能超越夏商周三代的圣贤。
“安得豁达□,一见贾少年”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够见到像贾岛这样的豁达之士的渴望,希望在当今社会也能出现一位能够引领时代潮流、具有远见卓识的人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反思,表达了对古代圣贤之道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中道德沦丧现象的忧虑。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于理想人物的期待,希望能够出现一位能够引领时代、弘扬正道的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