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喻(其二)

我眠鼻息邻家惊,耳不自闻齁䶎声。

我耳忽鸣韵清磬,旁人对面那能听。

耳鸣如心念,鼻息如己过。

心念潜萌众莫知,己过自迷人看破。

历历眼前皆要理,举世何人无鼻耳。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理喻(其二)》由宋代诗人范浚所作,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内心世界与外部感知的关系。

首句“我眠鼻息邻家惊,耳不自闻齁䶎声。”描绘了一幅宁静夜晚的画面,诗人正在沉睡,而邻家的鼾声却并未引起他的注意,暗示了人在睡眠时对外界声音的无感状态。接着,“我耳忽鸣韵清磬,旁人对面那能听。”则转而描述了诗人从梦中醒来,耳中传来清脆悦耳的声音,而这种体验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强调了个人主观感受的独特性。

“耳鸣如心念,鼻息如己过。”进一步将耳鸣与心念、鼻息与个人行为联系起来,暗示了内心活动与外部表现之间的微妙关系。心念在人们心中悄悄萌生,往往不易被察觉;而自己的行为则容易被他人观察到,形成一种对比。这种对比揭示了自我认知与外界评价之间的差异。

“心念潜萌众莫知,己过自迷人看破。”强调了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难以被外人完全理解的特点。心念的产生和发展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而个人的行为后果则可能在事后被自己或他人洞察。

最后两句“历历眼前皆要理,举世何人无鼻耳。”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即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内在的道理,而每个人都有感知世界的能力——无论是通过耳朵听到的声音,还是通过鼻子嗅到的气息。这句话鼓励人们深入思考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中寻找真理和意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为切入点,巧妙地融入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引导读者反思自我与外界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理解来获得更深层次的智慧。

收录诗词(163)

范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杂兴四首(其一)

水母虽目虾,竟自了无睹。

如人心苟盲,记诵亦何补。

当须见精义,一览洞千古。

可效章句徒,冥迷自聋瞽。

形式: 古风 押[麌]韵

杂兴四首(其二)

乞火固得火,不如钻燧多。

寄汲非无泉,凿井泉盈科。

君子贵自得,顾岂求之他。

心焉有馀师,奈彼自弃何。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杂兴四首(其三)

饥人嗜败肉,渴者甘腐浆。

一为饥渴害,食饮俱失常。

况兹方寸间,邪欲纷难量。

微哉此心害,祸甚饥渴伤。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杂兴四首(其四)

昔人称水淫,好洁若无奈。

居然一日间,洗涤十馀过。

君看七尺躯,孰与此心大。

洗心傥亦尔,会绝客尘涴。

形式: 古风 押[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