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重送许永宁(其二)》。诗中表达了对友人许永宁被贬谪的感慨与同情。
首句“世情今可见”,点明了诗人对当今社会世态炎凉的洞察,暗示了许永宁被贬的背景。接着,“此谪竟堪陈”一句,直接表达了对许永宁遭遇的同情和无奈,说明这种贬谪之事在当时并非个例,而是常有的现象。
“偃蹇难容汝”一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偃蹇”(即傲慢、不屈服之意)赋予被贬之人,表达了对许永宁性格的赞赏,同时也暗含了对官场不公的批判。接下来的“文章不利人”则揭示了古代文人仕途坎坷的普遍现实,即才华横溢者往往难以得到应有的赏识和重用。
“清秋炎海外,落日大荒滨”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象征着许永宁被贬后孤独、失落的境遇。同时,这两句也寓含了对友人未来命运的担忧和关切。
最后,“莫更埋铜柱,功名老汉臣”一句,既是对许永宁个人命运的祝愿,也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呼吁。诗人希望友人能够坚守本心,即使在逆境中也不忘追求功名,同时也表达了对改变社会不公现象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情感深沉,寓意丰富,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