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崎岖山路上的艰难行进,以及沿途所见的壮丽自然景观。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神秘。
首句“崩厓临绝涧,十丈山路断”描绘了悬崖峭壁直逼深谷的险峻景象,山路因断而显得更加艰难。接着,“伐木仆其上,两涧遂中贯”描述了砍伐树木以搭建桥梁或道路的情景,两涧由此得以连接,但整个过程充满了挑战。
“下有千仞潭,奔流何滮涆”则转向对下方深潭的描写,湍急的水流发出哗哗声响,展现出水势的猛烈与壮观。随后,“峰峰高摩天,树树十围干”描绘了山峰直插云霄,树木粗壮茂密的景象,突显出自然界的雄伟与生命力。
“天日既蔽亏,瘴雾下浸灌”则通过天气的变化,暗示了山中环境的复杂与多变,瘴气弥漫,给行进增添了一层神秘与危险。接下来,“想从洪荒来,辟此几昏旦”表达了对这片土地历史悠久的感慨,以及开辟道路的艰辛与不易。
最后,“土松不成级,土滑步欲滩”描述了山路的泥泞与湿滑,行走困难。“舆夫舁空舆,数步息喘汗”则通过搬运工人的劳作,进一步表现了行进的艰辛。“起落已万丈,问路殊未半”总结了整个行程的艰难,虽然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距离,但似乎还有一半的路程等待着他们。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行进过程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人类面对自然时的坚韧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