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曹溪道场宿憨师影堂作

大教齐事理,凡心交信疑。

四大示所聚,天人显卢师。

顽仙既远遁,毒龙亦恒依。

作用有显秘,知量无参差。

后起仰高踪,途辙何合离。

法兴金固城,旨沛汤浚池。

嗟予蹑形影,淑问启新知。

兹来仰堂构,摄心睹威仪。

馀磬入松风,高钟旋翠微。

廊棂窈窕转,塔槛玲珑施。

香烟界溪流,灯月藏山辉。

晦息意乍定,梵声发尝期。

共叹中兴功,俯礼无异祠。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曹溪道场的参访与感悟,充满了对佛法的崇敬和对禅宗大师憨师的追思。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佛教思想的深邃与博大。

首句“大教齐事理”,开篇即点明了佛法的普遍性和包容性,认为佛法能够调和世间万事万物,体现了佛法的普世价值。接着“凡心交信疑”则表达了对佛法的信仰与疑惑并存的心态,反映出修行过程中的复杂心理状态。

“四大示所聚,天人显卢师”通过描述四大元素(地、水、火、风)的聚合,以及天人显现卢师的形象,暗示了佛法的神秘与超然。卢师作为禅宗大师,其形象在此处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象征着佛法的指引与启示。

“顽仙既远遁,毒龙亦恒依”这一句通过对比顽仙的遁世与毒龙的依附,隐喻了佛法对于世俗诱惑的超越与对于内心平静的追求。接下来“作用有显秘,知量无参差”则进一步阐述了佛法的实践与智慧,强调了佛法在显而易见与隐秘深奥之间的平衡,以及修行者对佛法的理解与实践应无偏颇。

“后起仰高踪,途辙何合离”表达了后来者对先贤足迹的仰慕与追随,以及在修行道路上的困惑与抉择。接下来的“法兴金固城,旨沛汤浚池”以城市与河流为喻,生动地描绘了佛法的传播与影响,以及其滋养心灵的力量。

“嗟予蹑形影,淑问启新知”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探索与领悟,以及由此获得的新知与启发。最后,“兹来仰堂构,摄心睹威仪”则描绘了诗人亲临道场,通过庄严的仪式与环境,进一步深化了对佛法的理解与体验。

整首诗通过对曹溪道场的描写与感悟,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与虔诚敬仰,同时也反映了诗人个人的心路历程与精神追求。诗中融合了自然景观、宗教意象与个人情感,形成了一幅富有哲思与美感的画面。

收录诗词(592)

黎遂球(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天启七年举人。再应会试不第。善诗、古文,工画山水。崇祯中,陈子壮荐遂球为经济名儒,以母老不赴。明亡,方应陈子壮荐,为南明隆武朝,兵部职方司主事,提督广东兵援赣州,城破殉难。谥忠悯。有《莲须阁诗文集》

  • 字:美周
  • 籍贯:广东番禺
  • 生卒年:?—1646

相关古诗词

次江西忆大儿小儿偶然成诗

大儿名长雄,小儿名石官。

大儿始读书,问义生波澜。

小儿恒索食,或啼或即欢。

昨日我出门,蜀茶花未残。

大儿立花下,嘿嘿众相看。

问言将儿去,掉头作语难。

小儿去索食,与食且未阑。

我母语我行,吉行毋盘桓。

恐渠乱牵衣,遂已出江干。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访徐巨源

五岳不相见,四海水力同。

日月望相望,相抱光如弓。

十年读君书,一字复一重。

恨是古之人,钟鼓徒钟钟。

何意当吾世,远道能相逢。

叩门若还家,入座如登峰。

易为挂壁历,剑为豢人龙。

数米度琴徽,坐枕看诗筒。

佳儿立左手,友生侦下风。

当食箸频画,酾酒临天公。

嗟我胡守雌,徐君为真雄。

形式: 古风

入云栖山中礼莲池大师塔作

璧水尽功德,至性通儒禅。

吾师起缝掖,爰莳金台莲。

道器无秘现,形神彻人天。

好生以为意,净域归自然。

遗骸等硕果,大教恒薪传。

塔宇肃日光,堂寮结炉烟。

请观花藏台,渺渺须弥边。

复有护生城,毛羽咸洁鲜。

无乃皆像教,参契即重玄。

松房万木蔽,竹径祥云联。

如何桑椹宫,鼎鼎徒攲偏。

吾将以报师,儒服不为膻。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中秋十三夕自白堤赴李仲木约同诸公坐月宿灌溪老师斋中

素景澹空际,予心偶同秋。

棹烟复谐约,采月停樛流。

晶气沐寥汉,馀怀憺芳洲。

倾觞属神契,列簟为醉谋。

梦凉疾亦苏,信宿维兰舟。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