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届七旬的学士在庆贺寿辰之际的内心世界与生活态度。诗人以“乞得闲身七十馀”开篇,巧妙地将主人公的年龄与对闲适生活的追求联系起来,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情怀。“知几初不为鲈鱼”,则进一步表达了主人公年轻时或许有过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但最终选择了退隐,不再为鲈鱼(象征官场或功名)所累,展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胸中幸有平边策,林下聊观养性书”两句,既展现了主人公虽已退隐,但仍心系国家,怀揣着平定边疆的策略,又表明他在林下读书养性,享受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这种兼备家国情怀与个人修养的境界,体现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收拾云山归蜡屐,卷藏事业入篮舆”则通过具体的行动和物品,如收拾云游的行装、收藏事业的书籍,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退隐后的生活状态——云游四方、读书养性,过着自由自在、与世无争的生活。这里,“蜡屐”象征着行旅的轻便与自由,“篮舆”则代表了装载着个人志趣与知识的载体,进一步强调了主人公对精神世界的重视与追求。
最后,“君王拊髀思颇牧,未许先生作隐居”两句,借用了历史典故,表达了君主对有才能之士的怀念与期待,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虽已退隐,但并未完全脱离政治舞台,君王对其仍有念及,希望他能出仕辅政。这不仅增添了诗歌的历史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人才的重视与尊重。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主人公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与生活态度,以及他对国家、自然与个人修养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与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