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由明代诗人戚继光所作,名为《送隆上人归肇林新刹》。诗中描绘了僧人隆上人远行求法的壮志与坚韧,以及其对佛法的虔诚追求。首句“万里新都问法还”,开篇即展现隆上人跋涉万里的决心与目的——寻求佛法的真谛。接着,“几年杖锡遍燕关”一句,以“杖锡”这一传统僧侣行脚的象征,形象地描述了隆上人多年来的修行之旅,足迹遍布燕山一带。
“天空真界分三世,月度禅枝忆五山”两句,运用浪漫的想象和对比手法,将天空与人间、现实与理想、过去与未来巧妙结合,表达了隆上人在修行路上对佛法深邃境界的向往与追寻。同时,通过“月度禅枝忆五山”这一细节,进一步展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美景的怀念。
“随处冥心祗树里,有时清梵暮涛间”则描绘了隆上人在修行过程中的日常情景,无论身处何地,都能静心冥想,沉浸在佛法的世界中。而“有时清梵暮涛间”的描写,则更显出他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融入,体现了佛教中“法在世间,世间即法”的理念。
最后,“宰官欲问边臣况,赤胆犹悬鬓已斑”两句,以旁观者的视角,表达了对隆上人年华老去,但内心依然炽热、对佛法的追求不减的感慨。这里不仅体现了对隆上人精神世界的赞美,也暗含了对人生短暂、精神永恒的哲思。
整首诗通过对隆上人求法旅程的描绘,展现了其坚定的信仰、深邃的智慧以及对自然美的感悟,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与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