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而险峻的自然景观,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长溪的蜿蜒曲折之美以及它与周围千万山峦的交融。诗人以“长溪若银汉”开篇,将长溪比作银河,既突出了其清澈明亮的视觉效果,也赋予了长溪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接着,“界此千万山”一句,点明了长溪与群山的关系,强调了两者之间的界限与交融。
“曲折非禹凿,自成天地间”,诗人赞美长溪的自然形成,不需人工雕琢,便已成就了这番天地间的奇观。随后,“飞奔入沧海,东流杳无还”描绘了长溪最终汇入大海,其去路似乎无迹可寻,充满了神秘与不可预测性。
“怒势逐滩转,一程凡几湾”则进一步展示了长溪在面对滩头时的激昂与变化,每经过一处,都是一次新的挑战与转折。诗人通过“石角尽齿齿,水声复潺潺”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水流冲击岩石的声响,更通过“潺潺”之声,营造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舟行毛发竦,易伤游子颜”形象地描绘了船只在长溪中航行时,乘客因惊心动魄的景象而感到紧张与不安,甚至影响了他们的面容。最后,“客途孰云乐,视此知险艰”总结了旅途的艰辛与不易,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长溪这一自然景观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壮美与险峻,也蕴含了对自然之力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旅途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