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篇

有客劝除草,草去眼中净。

梵志反著袜,一国皆通病。

颊上著三毛,精神乃殊胜。

微云点太虚,不碍天宇莹。

芳草有佳色,难与俗士订。

曾著骚人经,屡勤才子咏。

因依仲蔚门,缭绕渊明径。

不入膏粱观,唯契山林性。

吾家北窗下,旷土勿畦町。

花草随意生,红绿同一盛。

晨露共明蠲,夕烟相掩映。

既傍竹阴清,又连苔色静。

微薰入衣屦,馀润侵筑磬。

终日坐其间,心清神气定。

诗酒颇相关,世事不足听。

从渠笑吾痴,此意未易竟。

形式: 古风

翻译

有人劝我除掉杂草,去除后视野变得清晰。
有个和尚反穿袜子,这种行为全国人都知道。
他脸颊上有三根胡须,却显得精神非凡。
淡淡的云彩点缀天空,不会妨碍天空的清澈。
美好的花草有独特的美,难以与世俗之人共享。
它们曾被文人墨客写进诗篇,才子们也多次吟咏。
我依附在仲蔚的门下,漫步在陶渊明的小径。
我不愿涉足富贵之地,只契合山林的生活方式。
我家北窗下,空地不需划分田地。
花草自由生长,红绿交相辉映。
清晨的露水洗净尘埃,傍晚的炊烟相互掩映。
这里既有竹林的清凉,又有青苔的静谧。
微微的香气浸润衣物和地面,余韵悠长。
整天坐在这样的环境中,心灵清净,精神安定。
诗酒相伴,世间纷扰无需理会。
任凭他人嘲笑我痴傻,这份心境难以言尽。

注释

除草:清理杂草。
梵志:和尚。
颊上著三毛:脸颊上有三根胡须。
太虚:天空。
仲蔚:古代隐士。
渊明径:陶渊明的小路。
膏粱:富贵人家。

鉴赏

这首诗名为《除草篇》,作者是宋代诗人姜特立。诗中以除草为引,寓言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内心清净的生活态度。首句“有客劝除草,草去眼中净”表达了去除杂念后的清爽心境。接着通过“梵志反著袜,一国皆通病”暗指世人的通病,而诗人则以“颊上著三毛,精神乃殊胜”自比,强调内心的高洁和精神的独特。

诗人进一步借“芳草”、“骚人经”、“才子咏”等意象,表达对高尚文学传统的向往和坚守。他选择“仲蔚门”、“渊明径”的隐逸生活,远离尘嚣,享受自然之美。“花草随意生,红绿同一盛”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晨露夕烟,竹阴苔色,构成宁静致远的意境。

诗人在此环境中“心清神气定”,诗酒相伴,超脱世事纷扰,即使他人嘲笑其痴,他也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热爱和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收录诗词(896)

姜特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公元?年至一一九二年左右]。生年不详,卒于宋光宗绍熙中。以父恩补承信郎。淳熙中,(公元一一八一年左右)累迁福建兵马副都监;擒海贼姜大獠。赵汝愚荐于朝,召见,献诗百篇。除阁门舍人,充太子宫左右春坊。太子即位,除知阁门事。恃恩纵恣,遂夺职。帝颇念旧,复除浙东马步军副总管。宁宗时,官终庆远军节度使。特立工于诗,意境超旷。作有《梅山稿》六卷,续稿十五卷,《直斋书录解题》行于世

  • 字:邦杰
  • 籍贯:浙江丽水

相关古诗词

香菌出括苍山谷中其味香滑绝妙昔尝欲献之寿康终不敢也

薰蒸应地德,香滑异园蔬。

天花非尔伦,金芝恐其馀。

雅宜斋庖荐,不受羊羹污。

将欲献天子,谁为达区区。

形式: 古风

借书戏作

无书阅市交何少,有书觅羊趣何卑。

争似北邻两公子,不嫌俗士笑渠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唐伯宪赴括苍户掾

吾州刺史宅,上冠灵鳌颠。

千嶂翠合沓,一水清潺湲。

北指烟雨近,西睇莺花连。

积李雪缟夜,崇桃霞覆川。

群材聚仙境,上幕开中天。

宜有唐景辈,参与邹枚联。

户掾吾故人,学问自家传。

隶法既奇古,诗句仍清圆。

想当吟哦时,揽胜笔如椽。

坐使冰雪肠,沉浸含芳鲜。

试谂吾邦人,世岂有此贤。

勿叹官尚卑,行矣当腾骞。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夏日奉天台祠禄

青衣挥箑卧藤床,翠袖携壶过酒浆。

猬腹出波烹芡实,袅蹄和露擘莲房。

相呼时入鸡豚社,独坐曾无雁鹜行。

便是赤城真隐吏,不须刘阮更相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