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上人游京师欲言禅林弊事甫入国门若使之去者昌余里人幼岁留吴东郡遗老及颖秀自异者多处其地以予所识闻若承天了天平恩穹窿林开元茂皆可依止遂各一诗以问讯虎丘永从游尤久闻其谢世末为一章以悼六首(其二)

青鞋高挂天平壁,指点云门三两峰。

禅榻已容黄叶覆,诗瓢从把碧苔封。

晓风残月千村橹,细雨疏烟隔水舂。

我向京城疑老尽,吴山清浅越山浓。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鉴赏

此诗由元代诗人袁桷所作,名为《昌上人游京师欲言禅林弊事甫入国门若使之去者昌余里人幼岁留吴东郡遗老及颖秀自异者多处其地以予所识闻若承天了天平恩穹窿林开元茂皆可依止遂各一诗以问讯虎丘永从游尤久闻其谢世末为一章以悼六首(其二)》。诗中描绘了昌上人游历京城的情景,以及对禅林弊事的关切之情。通过“青鞋高挂天平壁,指点云门三两峰”两句,生动展现了昌上人行走在禅林中的情景,仿佛他正以一双青鞋,轻盈地踏过天平山的石壁,指点着云门山上的几座高峰。

接下来,“禅榻已容黄叶覆,诗瓢从把碧苔封”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禅林的静谧与自然之美。禅榻之上,黄叶覆盖,仿佛是大自然的馈赠;而诗瓢则被碧苔轻轻覆盖,更添了几分诗意与禅意。这不仅体现了禅林的宁静与和谐,也暗示了昌上人对禅学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晓风残月千村橹,细雨疏烟隔水舂”两句,将画面拉远,展现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清晨景象。晓风拂面,残月低垂,千家万户的船桨在水面轻轻摇动;细雨蒙蒙,烟雾缭绕,远处传来舂米的声音。这样的场景既富有诗意,又蕴含着生活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愁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

最后,“我向京城疑老尽,吴山清浅越山浓”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京城老者的疑惑与对故乡山水的深情。在京城中,诗人似乎感到老者们都已经离去,而当他回望故乡的吴山时,却觉得那里的景色更加清新淡雅,越山则显得更为浓郁。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变迁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昌上人游历京城的所见所感,以及对禅林弊事的关注,同时融入了对故乡山水的深情回忆,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330)

袁桷(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举茂才异等,起为丽泽书院山长。成宗大德初,荐授翰林国史院检阅官。进郊祀十议,礼官推其博,多采用之。升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请购求辽、金、宋三史遗书。英宗至治元年,官翰林侍讲学士。泰定帝泰定初辞归。桷在词林,朝廷制册、勋臣碑铭,多出其手。卒谥文清。著有《易说》、《春秋说》、《延祐四明志》、《清容居士集》

  • 字:伯长
  • 号:清容居士
  • 籍贯:庆元路鄞县
  • 生卒年:1266—1327

相关古诗词

昌上人游京师欲言禅林弊事甫入国门若使之去者昌余里人幼岁留吴东郡遗老及颖秀自异者多处其地以予所识闻若承天了天平恩穹窿林开元茂皆可依止遂各一诗以问讯虎丘永从游尤久闻其谢世末为一章以悼六首(其三)

独木山寮不出门,一瓶一钵送朝昏。

岩迷鸟迹千崖泣,松吼龙吟万壑奔。

掩息端如鸡抱子,爱閒屡见竹生孙。

海门月落寒潮急,准拟乘槎与共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昌上人游京师欲言禅林弊事甫入国门若使之去者昌余里人幼岁留吴东郡遗老及颖秀自异者多处其地以予所识闻若承天了天平恩穹窿林开元茂皆可依止遂各一诗以问讯虎丘永从游尤久闻其谢世末为一章以悼六首(其四)

玉几峰头第一枝,老禅吃吃我深知。

曾将铁杵敲冰骨,似怪铅刀割蜜脾。

法外无心犹涉解,句中有眼即成疑。

袈裟不展蒲团稳,此是开元妙总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昌上人游京师欲言禅林弊事甫入国门若使之去者昌余里人幼岁留吴东郡遗老及颖秀自异者多处其地以予所识闻若承天了天平恩穹窿林开元茂皆可依止遂各一诗以问讯虎丘永从游尤久闻其谢世末为一章以悼六首(其五)

我识虎丘三十年,精神霄汉鹘张拳。

机当危处即烧印,语到尽时难续弦。

路涉两岐空有泣,溪流一滴竟无传。

双峰古树苍藤罥,时有子规啼彻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昌上人游京师欲言禅林弊事甫入国门若使之去者昌余里人幼岁留吴东郡遗老及颖秀自异者多处其地以予所识闻若承天了天平恩穹窿林开元茂皆可依止遂各一诗以问讯虎丘永从游尤久闻其谢世末为一章以悼六首(其六)

山人归去意何如,八尺方床自卷舒。

侧岸采茶敲石火,隔峰剪竹溜清渠。

碧潭印月菱花镜,白雁横空贝叶书。

后日相寻定何处?不于吴下即康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