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李致政韵题临邛陈氏所居吕仙所留回道人来四字

负瓮城边閒日月,翻环门上几春秋。

东阳谩识榴皮字,南郭曾偕柳树游。

踏雪飞鸿痕偶在,寒潭过雁影无留。

至人御气无今古,妙处疑同上下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在负瓮城边度过悠闲的日子和岁月,翻环门上记录着多少个春秋。
东阳城的人只记得石榴皮上的文字,我在南郭曾与柳树相伴游玩。
踏雪时偶然还能看见鸿雁留下的足迹,寒冷的潭水边,大雁的身影已不再停留。
真正的高人驾驭气息不受古今限制,奇妙之处或许就像江河的上下游一样无穷无尽。

注释

负瓮城:地名,可能指某个古城。
閒日月:悠闲的日子和时光。
翻环门:可能指有环形装饰的门。
春秋:年华,此处指时间。
东阳:地名,古代郡县名。
榴皮字:可能指刻在石榴皮上的文字,代指古老的文化或记忆。
南郭:地名,也可能指城墙的一角。
柳树游:与柳树相伴的游玩。
踏雪飞鸿:踏雪寻觅飞过的鸿雁。
痕偶在:偶尔还能看到痕迹。
寒潭过雁:雁过寒冷的潭水。
影无留:雁影不再停留。
至人:最高境界的人,指得道之人。
御气:驾驭气息,可能指修炼或超脱。
无今古:不受时间和历史的限制。
妙处:奇妙之处。
疑同上下流:或许与天地自然的流转相似。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魏了翁的作品,他以李致政的韵脚为依据,题写在临邛陈氏居所的一首诗,内容涉及吕仙留下的痕迹和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通过对负瓮城边的岁月流转和翻环门上的历史印记的回忆,表达了对往昔时光的感慨。他提及东阳之地对石榴皮文字的记忆,以及与朋友南郭共游柳树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友情和过往经历的珍视。

接下来,诗人笔触转向自然,描述踏雪时偶然发现的鸿雁足迹,以及寒潭边雁影的消逝,寓言般地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自然的永恒。最后,诗人以“至人御气无今古”赞美吕仙般的超凡人物,他们不受时间限制,自在天地间。结尾“妙处疑同上下流”则暗示了吕仙留下的精神境界或许超越了世俗的界限,与自然的流转相契合。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丰富,既描绘了人事变迁,又借自然景象寄托哲理,体现了宋代理学诗人的特色。

收录诗词(1076)

魏了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 字:华父
  • 号:鹤山
  • 籍贯:邛州蒲江(今属四川)
  • 生卒年:1178年—1237年

相关古诗词

用蒋成甫韵贺虞退夫生子且以相名之

秦雍孙曾尚典刑,只将一念答天明。

震雷殷地勾萌达,解雨鸣春涧谷声。

阶玉正看联羯末,籯金安足拟贤成。

相门为我成宅相,我欲将儿以相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用樊武仲致政韵饯黄户部

七载赍身入楚乡,谁将平坂换羊肠。

觉来亲友浑依旧,触处江山不改香。

正引德星成胜集,更忻郎宿下垂光。

人生行止时为大,膜外浮荣蚁穴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仲女挽诗

荆江春梦断,虞殡夜魂孤。

未及陪宗室,应难祔舅姑。

一时母从子,百岁妇随夫。

此礼缘情制,临风老泪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任重庆挽诗

诸任方衮衮,惜也大任君。

曲突人谁信,扣阍天不闻。

胆随豪满干,齿为愤穿龈。

莫挽泉台恨,周箫咽涧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