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邑侯陈后斋在治理地方上的卓越表现和高尚品德。首句“馈饷千钟蒐脱粟,遮洋万斛采龙骧”以夸张的手法展现了邑侯陈后斋在物资供应方面的慷慨与丰足,仿佛他能搜集千钟粮食,采集万斛龙骧(可能指船只或资源),展现出其治理能力的强大与丰富。
接下来,“人于遇变才难展,志在宜民计便良”两句,表达了在面对变故时,邑侯陈后斋的才能难以完全展现,但他致力于改善民生,制定出适宜百姓的政策,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为民服务的决心。
“墟落耕桑知恺悌,宫墙日月见文章”则进一步描绘了邑侯陈后斋在乡村和宫廷中的形象。他在乡村中推行耕作与蚕桑,让百姓生活和谐,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同时,在宫廷中,他的政绩和文章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表明了他的才华横溢。
最后,“明时简用收时望,正籍霜台为发扬”总结了邑侯陈后斋在清明时代被简用(即得到重用)并受到期待,他的事迹和成就将通过霜台(可能象征官方记录或历史记载)得以流传和发扬光大,强调了他对后世的影响和贡献。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邑侯陈后斋在物资供应、政策制定、乡村治理以及宫廷形象等方面的描述,高度赞扬了他的治理能力和高尚品德,以及对社会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