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林大春所作的《再至京师得张少参辽阳之讯诗以答之二首》中的第二首。诗中通过对比“君”与“我”的时空距离,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辽阳的向往。
首句“君今犹汉塞”,以“君”指代友人,用“犹”字强调时间的延续性,将友人所在的辽阳比作古代汉朝的边塞,暗示辽阳之地的遥远与边疆的意味。接着,“我昔度榆关”一句,以“我”自指,用“昔”字表明过去的经历,将自己曾经经过的榆关(可能指山海关或类似地点)与友人所在之处形成对比,进一步强调了空间的距离感。
“帝迹依然在,仙踪讵可攀”两句,转而从历史和神话的角度思考。这里“帝迹”指的是帝王的遗迹,象征着历史的痕迹;“仙踪”则可能是对友人或某种超凡脱俗之境的想象。这两句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同时也暗含了一种难以触及的遗憾。
“天高赤雁迥,气暖玉貂闲”描绘了一幅辽阔而宁静的画面。赤雁在高空中自由飞翔,象征着自由与远方的梦想;“气暖玉貂闲”则可能是指天气温暖,貂皮衣物得以闲置,暗示着一种舒适与安逸的生活状态。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既辽远又温馨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辽阳美好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最后,“闻道东夷贡,年年泛海还”两句,点明了友人来自东夷之地,每年都要乘船往返。这里不仅提到了地理上的遥远,也暗示了友人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对友人生活状况的关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时空的对比、历史的追忆、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对辽阳的向往、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珍视,情感丰富,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