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佛老多惰民,其书不如此。
儒者读儒书,饮酒食肉耳。
古人之糟粕,不过一片纸。
不读亦自佳,徒以资口耳。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不同学说和生活方式的思考与对比。首句“佛老多惰民,其书不如此”提出佛教和道教(佛老)倡导的是一种相对消极的生活态度,而儒家思想则鼓励积极入世。接着,“儒者读儒书,饮酒食肉耳”描述了儒家学者的生活方式,似乎在讽刺他们过于世俗,只知读书享乐,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
“古人之糟粕,不过一片纸”这一句表达了对传统知识的批判性思考,认为古代的知识可能只是表面的、浅薄的,而真正的价值在于深入理解和应用。最后,“不读亦自佳,徒以资口耳”则强调了知识的价值不仅在于阅读,更在于实际的应用和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而非仅仅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或虚荣心。
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于不同文化观念的反思,以及对知识应用价值的深刻见解。通过对比不同的学说和生活方式,诗人探讨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精神的独立与生活的智慧。
不详
一作子仲,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古人善为治,焉得常继之。
施为须臾间,乱之以参差。
请观一岁年,阴晴每如兹。
大抵正自难,君子易忧思。
茫茫天地宽,山水多回礴。
一山复一水,又尔为聚落。
聚落成城郭,贵贱分忧乐。
岂不知其然,何苦生厌薄。
园荒无与锄,草树暗如织。
披榛理幽步,野气颇有力。
坐令世网心,不动自然息。
更见吾潩泉,无波莹岩色。
木槿亚红淡,牵牛蔓青滋。
露晞凉风入,陡觉居处宜。
岩桂中秋蕊,篱菊重阳枝。
何必春始荣,物物有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