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第回值九日登坞土山访北庵上人

归家忽巳逢重九,聊向高山试一登。

舌在何为更问妇,荤除元不是求僧。

秋云隔水流数片,落叶依岩积几层。

话了出门月初上,岸芦汀菊也相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归家后恰逢重阳节,于是他决定前往高山一游的情景。诗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感悟,同时也融入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体验。

首联“归家忽已逢重九,聊向高山试一登”,开篇点题,既表达了诗人归家的喜悦,又巧妙地将时间背景设定为重阳节,暗示了节日的氛围。诗人决定趁着这难得的机会,前往高山一探,展现出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精神风貌。

颔联“舌在何为更问妇,荤除元不是求僧”,这两句诗则转向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诗人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生活琐事的反思,似乎在说,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应过分拘泥于细节,而应该保持内心的纯净和自由。同时,通过“荤除”这一行为,诗人或许在暗示自己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而非仅仅局限于物质或宗教层面。

颈联“秋云隔水流数片,落叶依岩积几层”,这两句描绘了登山途中所见的自然美景。秋云、流水、落叶、岩石,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富有层次感的画面。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也隐含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如同自然界的四季更替,人生的起伏变化也是一种常态。

尾联“话了出门月初上,岸芦汀菊也相应”,最后两句诗描绘了诗人下山时的情景。月升初上,夜幕降临,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种静谧而祥和的氛围之中。而“岸芦汀菊也相应”,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仿佛所有的生物都在回应着他的存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美好的生态系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自然美的深深向往。它不仅是一次登山之旅的记录,更是诗人情感与自然、自我与外界之间对话的体现。

收录诗词(1576)

徐渭(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 号:天池山人
  • 籍贯: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1521—1593

相关古诗词

访玉芝师夜宿新庵同萧女臣

参禅喜与梁王裔,合掌跏趺野竹丛。

坐久空堂诸咒歇,夜深明月四山中。

亲陪客话拈珠串,独卧行单坦片棕。

一宿相留浑旧事,无生自愧永嘉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往年观伎走解意当是北产故缀四律首章用北语今年复来知是金陵上元人又携一少伎同坐铲上分镫放体空中名曰童子拜观音乃昔年所无者

人似明珠马似盘,超腾隐现不离鞍。

各弯镫底罗鞋窄,都在空中妆翠寒。

合掌几回投地去,同心双蝶隔花攒。

莫嫌岁岁频来往,家住金陵自不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与王山人对语

仗剑渡江王猛身,归来又共坐青裀。

平原自有三千客,门下聊同十九人。

曾许凤雏应不忝,由来龙性本难驯。

久知世事只如此,且借清樽一洗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饮太白楼

城上高楼接大河,城南池沼绕朱荷。

千年供奉飞杯地,一夜徐州上水歌。

露冷秋蛾争彩烛,川长风荻乱金波。

客中行乐无过此,前夕中秋何处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