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林希逸所作,名为《题僧雪岑诗》。诗中充满了对僧人生活的向往与对禅宗智慧的追求。首句“本自无须学撚须”,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传统繁琐礼仪的不屑,强调了内心的自在与真实。接着,“此于止观事何如”则引出了对禅定与观照(止观)的思考,暗示了诗人对于精神修养的重视。
“诗家格怕无僧字,圣处吟须读佛书”两句,既是对僧人生活的一种赞美,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与宗教智慧结合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诗歌创作需要融入宗教的智慧,特别是佛教的教义,这不仅仅是文字上的融合,更是心灵上的共鸣。
“得趣藕花山下去,逃名枯木众中居”描绘了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在这里,藕花山下和枯木之中,既是自然界的隐喻,也是诗人理想人格的象征。
最后,“早梅咏得师谁是,见郑都官却问渠”则以早梅为题,通过询问“咏得师”是谁,以及见到郑都官时的疑问,进一步深化了对禅意与诗境融合的探讨。这里的“咏得师”可能是指能够将早梅之美与禅理完美结合的诗人,而“问渠”则是对这种境界的追求与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僧人生活的向往,对禅宗智慧的深刻理解,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宁静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诗歌艺术与宗教智慧相融合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