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其二)

瓦枕藤床,道人劝饮鸡苏水。清虽无比。

何似今宵意。红袖传持,别是般情味。歌筵起。

绛纱影里。应有吟鞭坠。

形式: 词牌: 点绛唇

翻译

瓦制的枕头和藤编的床铺,道人劝我喝鸡苏水。这水清澈无比。
怎能比得上今夜的心情?红衣女子传递着酒杯,别有一番风味。歌宴开始。
在红色纱帐的光影中,似乎听见吟诗人的马鞭声落下。

注释

瓦枕:用瓦制成的枕头。
藤床:用藤条编织的床。
鸡苏水:一种清凉解渴的草药水。
清虽无比:清澈的程度无人能及。
何似:怎能比得上。
红袖:穿着红色衣袖的女子。
别是:与众不同。
歌筵:歌宴。
绛纱影:红色纱帐的影子。
吟鞭:古代文人出行时随身携带的马鞭,这里可能象征诗人的灵感或才华。
坠:落下。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杨无咎的《点绛唇·瓦枕藤床》。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词人在一个清凉的夜晚,身处简陋的环境,却因为友人的相伴而感到一种难以比拟的情愫。

"瓦枕藤床,道人劝饮鸡苏水。" 这两句描绘了词人与朋友们在简单的条件下共度良宵,享受着清凉的夜晚和纯净的泉水。这里的“鸡苏水”指的是清晨露水中的甘美,形容这水质之清。

"清虽无比。何似今宵意。" 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今夜与往常的不同,这份情谊、氛围,是难以用清凉来衡量的,它超越了一般的标准和感受。

"红袖传持,别是般情味。" 这里“红袖”通常指女性,而在此处或许暗示着一段情谊,或是一种特别的情愫。这份情谊与常人不同,是一种独特的情感交流。

"歌筵起。绛纱影里。应有吟鞭坠。" 诗尾三句描写了一场宴席的氛围,词人在这种温馨而又带有一丝神秘的环境中,似乎听到了马鞭落地的声音。这不仅是对声音的描绘,更是对那份情谊深处的捕捉。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清水、友情以及独特氛围的描述,展现了词人对这一刻珍贵时光的感受和纪念。它不仅是一种生活写照,更是一次心灵上的触碰与交流。

收录诗词(173)

杨无咎(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杨一作扬,一说名补之。清夷长者、紫阳居士。临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寓居洪州南昌。绘画尤擅墨梅。水墨人物画师法李公麟。书学欧阳询,笔势劲利。今存《逃禅词》一卷,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生平事迹见《宋史翼》卷三六

  • 字:无咎
  • 籍贯:自号逃禅老
  • 生卒年:1097~1171

相关古诗词

点绛唇.赵育才席上用东坡韵赠歌者

小阁清幽,胆瓶高插梅千朵。主宾欢坐。

不速还容我。换羽移宫,绝唱谁能和。伊知么。

暂听些个。已觉丝成裹。

形式: 词牌: 点绛唇

选冠子.许倅生辰

海上楼台,壶中日月,乍觉挈来平地。

熙熙鸡犬,簇簇僮奴,亦自有登天志。

知是仙官,出应亨期,因识前修风味。

看纵横才美,雍容谈笑,一团和气。

钟秀处、雪洁霜□,梅清竹瘦,占尽小春佳致。

笙歌韵溢,锦绣香浓,饮少未妨欢醉。

好在双椿,伫看丹桂分折,芝庭兰砌。

向游惟功行,和羹勋业,共传家世。

形式: 词牌: 选冠子

倒垂柳.重九

晓来烟露重,为重阳、增胜致。

记一年好处,无似此天气。

东篱白衣至,南陌芳筵启。

风流曾未远,登临都在眼底。人生如寄。

谩把茱萸看子细。击节听高歌,痛饮莫辞醉。

乌帽任教,颠倒风里坠。黄花明日,纵好无情味。

形式: 词牌: 倒垂柳

倒垂柳

南州初会遇。记惺惺、说底语。

而今精神□,倾下越风措。

雍门人独夜,客舍停杯处。

馀香应未泯,凭君重唱金缕。移宫易羽。

纵有离愁休怨诉。客里□凄凉,怕听断肠句。

情山曲海,君已心相许。骖鸾乘月,正好同归去。

形式: 词牌: 倒垂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