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清代查诗继的《后马草行》描绘了战时马草征敛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诗中通过"四百八十炮夫行,马草十万连催征",展现了大规模的马草征集役使众多劳动者疲于奔命的场景。县官虽然名义上怜悯百姓,但"牌差敛费纷纵横",实际执行中苛捐杂税繁多,加重了民众负担。
"前年解钱塘,今年解信安",反映出征调的地域不断变换,而信安地势山多稻草稀少,"户口流亡断飞鸟",形容人口逃亡严重,连鸟儿都难以觅食。接下来的诗句揭示了军需与民生的矛盾,"营盘草多要折钱,解吏索钱还索草",草的价值被双重榨取,人民生活困苦至极。
"去年湿草烂江干",形象地描绘了草料质量恶劣,导致的经济损失惨重。"草户于今杖血丹",则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百姓因缴纳不起苛捐而遭受的暴力。最后两句"安得马嘶息海岸,樵歌出村闻夜半",诗人期盼战争早日结束,百姓能过上安宁生活,听到深夜樵夫的歌声。
整首诗以马草征敛为线索,揭示了清代社会底层人民在战乱和官府压榨下的悲惨境遇,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