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月之圆缺比喻人生百态,寓含深刻哲理。"圆处圆还缺,缺处缺还圆",月相的更替象征着事物的循环往复,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化。"人争看今日,月只是常年",表达了人们往往过于关注眼前的瞬息万变,而忽略了事物本质的恒常性。
后半部分引用了禅宗故事,"南泉拂袖便行,鼓山拂袖归众",南泉和尚和鼓山和尚的故事,寓意着禅者对世俗的超脱与回归,强调了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应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明。"说甚衲僧门下,直是重处偏坠,薄处先穿",进一步阐述了在修行道路上,不应过分执着于形式或表面,而应深入内心,认识到事物的本质,避免在重要的地方犯错,在看似薄弱的地方却先被穿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禅宗故事,探讨了人生的真谛、事物的本质以及修行的智慧,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