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枕

清眸作金徽,素齿为玉轸。

响泉竟何用,金带常苦窘。

斓斑渍珠泪,宛转堆云鬒。

君若安七弦,应弹卓氏引。

形式: 古风 押[轸]韵

翻译

清澈的眼睛如金色的琴徽,洁白的牙齿比作玉制的琴弦轴。
泉水的响声又有何用?即使佩戴金带也常感困顿。
泪水斑驳如珍珠,洒落在乌黑的秀发上,纠结成团。
如果你能安抚这七根弦,就该弹奏卓氏的曲子。

注释

清眸:清澈的眼睛。
金徽:金色的琴徽。
素齿:洁白的牙齿。
玉轸:玉制的琴弦轴。
响泉:泉水的响声。
金带:金质腰带。
苦窘:困顿。
斓斑:斑驳。
珠泪:泪水。
宛转:曲折。
堆云鬒:纠结在乌黑的秀发上。
七弦:古代的七弦琴。
卓氏引:卓氏的曲子,可能指卓文君的《凤求凰》等。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琴枕》,通过对琴枕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音乐和生活的深刻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诗中的“清眸作金徽,素齿为玉轸”两句,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琴上的装饰,"清眸"比喻琴枕上镶嵌的宝石光彩明亮,如同美人的眼睛;"素齿"则形容琴轸洁白如玉牙。这些意象不仅展示了物质之美,也反映出诗人对艺术工艺的欣赏。

“响泉竟何用,金带常苦窘”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度装饰的反思和批判。"响泉"指的是琴上悬挂的玉石,因其美丽而发声,其实是对过分修饰的讽刺;"金带常苦窘"则强调了这样的装饰往往造成不便,暗示了诗人追求自然与质朴的审美观。

“斓斑渍珠泪,宛转堆云鬒”两句继续描绘琴枕之美,但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斓斑"形容水珠滴落的样子;"渍珠泪"则是对琴上装饰的珍珠因潮湿而滴落,如同泪痕,表现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

最后,“君若安七弦,应弹卓氏引”两句则是诗人提出建议,希望有人能够安静地抚弄这琴中的七根弦,演奏出卓越的音乐。这里的“安七弦”强调了对艺术创作过程中所需的内心平和;"应弹卓氏引"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音乐美学的追求,即希望能够弹奏出像古代名琴师卓氏那样的高超技艺与深邃情感。

总体而言,苏轼在这首《琴枕》中通过对琴枕装饰的描写和反思,表达了自己对于艺术创作的深刻理解以及追求自然、质朴与完美结合的审美理念。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合浦愈上人,以诗名岭外,将访道南岳,留诗壁上云:闲伴孤云自在飞。东坡居士过其精舍,戏和其韵

孤云出岫岂求伴,锡杖凌空自要飞。

为问庭松尚西指,不知老奘几时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欧阳晦夫遗接䍦琴枕,戏作此诗谢之

携儿过岭今七年,晚途更著黎衣冠。

白头穿林要藤帽,赤脚渡水须花缦。

不愁故人惊绝倒,但使俚俗相恬安。

见君合浦如梦寐,挽须握手俱汍澜。

妻缝接䍦雾縠细,儿送琴枕冰徽寒。

无弦且寄陶令意,倒载犹作山公看。

我怀汝阴六一老,眉宇秀发如春峦。

羽衣鹤氅古仙伯,岌岌两柱扶霜纨。

至今画像作此服,凛如退之加渥丹。

尔来前辈皆鬼录,我亦带脱巾攲宽。

作诗颇似六一语,往往亦带梅翁酸。

形式: 古风

留别廉守

编萑以苴猪,墐涂以涂之。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

好在真一酒,为我醉宗资。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瓶笙,并引

孤松吟风细泠泠,独茧长缫女娲笙。

陋哉石鼎逢弥明,蚯蚓窍作苍蝇声。

瓶中宫商自相赓,昭文无亏亦无成。

东坡醉熟呼不醒,但云作劳吾耳鸣。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