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深山中冬日黄昏的宁静与空灵之感。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山间行旅图景。
首句“栖迟岁欲暮”,点明时间背景,岁末时节,万物归寂,诗人行走在山中,感受着岁月的流逝。接着“白日临青峰”,阳光洒在青山之上,为这静谧的画面增添了几分温暖与生机。
“云堕几声雁”一句,通过雁群的低飞,营造出一种悠远辽阔的意境,仿佛是大自然的乐章,缓缓奏响。而“山传何处钟”,则进一步渲染了山林中的寂静与神秘,钟声似乎来自遥远的地方,回荡在山谷之间,增加了诗的韵律美。
“失门闲鸟入,拨竹老僧逢”,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偶遇山中景象。一只悠闲的鸟儿闯入了视线,而拨开竹林时,竟意外遇到了一位老僧。这一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也暗示了山中隐居生活的禅意与超脱。
最后,“负杖听溪水,春烟已万重”,诗人背负着行囊,静静地聆听溪水潺潺,仿佛在倾听自然界的低语。此时,远处的春烟已弥漫了万重山峦,预示着春天即将来临,万物复苏的景象。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山行中的自然之美与心灵之静,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