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海国风涛拥万寻,此躯何翅直千金。
涉波直现昂藏相,结屋还坚报施心。
图得诸方传转智,幸存一半有观音。
阴廊谁立苔碑在,只载三朝法驾临。
这首诗描绘的是五丈观音像的景象,作者董嗣杲以宋代文人的眼光,通过海国风涛的壮阔背景,展现了观音像的威严与神圣。首句“海国风涛拥万寻”,形象地写出观音像矗立于波涛汹涌之中,其高度令人惊叹;“此躯何翅直千金”则强调了雕像的价值,不仅在于物质,更在于精神上的崇高。
“涉波直现昂藏相”进一步描绘观音像的姿态,她仿佛破浪而出,展现出威严而不失慈悲的面容。“结屋还坚报施心”暗指建造观音庙宇的初衷,是为了报答和布施,体现了佛教的慈善精神。
“图得诸方传转智”表达出观音像作为智慧的象征,能够传播佛法,启发众生。“幸存一半有观音”则寓言般地表达了对观音像得以留存的庆幸,暗示着观音的力量和庇护。
最后两句“阴廊谁立苔碑在,只载三朝法驾临”,描述了观音像所在之地虽然可能荒凉,但仍有历史痕迹——苔碑记录着过往的法会和皇家的尊崇,表明了观音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历史地位。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五丈观音像的庄严、智慧和历史意义,体现了作者对佛教信仰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不详
一别孤山十八年,重来忍见讲堂泉。
当时同出师门下,今日多伤井屋前。
取重欧公名有自,肯教勤老迹空传。
此铭此意流千古,凿石为庵不可眠。
茶灶烟沉午睡迟,故山云远思依依。
桑麻得雨侵檐长,燕雀临风掠水飞。
簪帽无花徒绕砌,探瓶有粟且扃扉。
翔空何处胎仙唳,华表当年识令威。
万里东风起楚皋,流年祗染鬓萧骚。
富池江口听春雨,昭勇楼心看雪涛。
薄俗苦无公可论,全身惟有隐方高。
故山猿鹤应相笑,抗走殊乡实自劳。
青灯挑雨晓光凝,岁律回壬万象新。
心上痛怀松里友,客中忍视茗山春。
谁横烟竹惊孤旅,自饮屠苏笑八神。
摺起朝衣羞老去,驱车犹冒路岐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