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喻玉泉家亦可乐亭

先生亭非伯夷筑,亭柱亦用秋山竹。

但令家有满架书,何虑妻儿少饘粥。

朝来相对亭上宾,洙泗尺度羲皇人。

先生已死名不泯,常与此亭作标准。

后来邻触阏伯怒,仆夫预起池鱼虑。

拆亭拆亭先拆柱,有孙抱柱出烟去。

三十年馀复改观,有孙如此不待赞。

似鲁灵光偶不全,令人见此空三叹。

形式: 古风

翻译

这座亭子并非伯夷所建,亭柱也选用秋山之竹。
只要有满架书籍在家,妻子儿女的温饱无需忧虑。
早晨,我们对着亭子像接待宾客一样,遵循洙泗儒家学说,如同远古的羲皇时代。
先生虽然去世,但名声永存,他的精神常与这座亭子为榜样。
后来邻居触怒了阏伯,仆人们担心池塘里的鱼也会受牵连。
他们开始拆亭,首先拆掉亭柱,有个孙子抱着柱子哭着离开。
三十多年后,亭子面貌大变,有这样的孙子也不需要赞美。
就像鲁国的灵光阁偶然残缺,让人见到此景只能深深感叹。

注释

伯夷:古代的高士。
秋山竹:象征高雅和坚韧。
饘粥:稀粥,代指基本生活。
洙泗:古代儒家学说的重要发源地。
羲皇人:指远古淳朴的人类。
仆夫:仆人。
池鱼:比喻无辜受牵连的人。
灵光:古代宫殿名,此处借指珍贵的文化遗产。
空三叹:深感惋惜或赞叹不已。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文璞所作的《题喻玉泉家亦可乐亭》,通过对亦可乐亭的描绘,展现了主人的高尚品格和对学问的热爱。首句“先生亭非伯夷筑”暗示了亭子虽简朴,却蕴含着主人的高洁情操。接下来的“亭柱亦用秋山竹”进一步强调了其朴素自然的风格。

诗人赞赏主人“但令家有满架书”,表明他重视知识和学问,即使生活简朴,也不愁精神食粮。接着,诗人以“洙泗尺度羲皇人”比喻主人的学识与道德如同古代圣贤,他的名字虽逝,但精神犹在,亭子成为其精神的象征。

然而,后半部分笔锋一转,描述了亭子曾因邻里矛盾而面临拆毁的危机,主人的孙子勇敢地保护了它。最后,“三十年馀复改观,有孙如此不待赞”赞扬了主人后代的坚韧和对家族传统的坚守,即使亭子一度残破,仍有后人珍视。

结尾处,诗人以“似鲁灵光偶不全”比喻亭子的破损,但仍能引起人们的深深感叹,表达了对亦可乐亭及其主人精神的敬仰。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欣赏。

收录诗词(261)

周文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蔡武伯所藏荆公砚

兽面鼎足奔回互,中有润泽比雨露。

当年曾出富国疏,老子平生用心处。

帝谟商颂周六典,刻画声形劳解诂。

至今文字与风骚,一一相辉炫缃素。

如闻四海失枝梧,可憾诸公欠调护。

谁令天乎遽如许,可是石也能无预。

陈玄同归蒋山路,亦使高人野僧觑。

若为持入定林中,应有明云入天柱。

吾乡风流蔡夫子,匣而藏之美无度。

君不见公乡后进陆象山,作祠堂记馀千言,直欲百世俟圣贤。

惜哉不得铭此砚,使我失意心惘然。

形式: 古风

濑上怀古

古寺閟岑郁,空梁悬斋鱼。

神坐既攲仄,德容亦饥虚。

先生贫有命,山僧乐无馀。

长安满市花,匹马吟九衢。

寥寥北邙山,而谁噫荒墟。

岂有先生者,不如山僧欤。

盲风振苕华,重露落芙蕖。

何当醉尉归,方坐钓水隅。

形式: 古风

赠苏召叟

句容县古寺,壁有道玄笔。

晃晃缨络躯,渺渺烟雾质。

一堵最光怪,朱泥久堙郁。

泥去墨亦尽,惨淡意都失。

恨不还其人,加巾急鞭抶。

毁弃加弗敬,请论如汉律。

罗汉院塔影,颠倒难致诘。

稗书志海翻,此理殊未必。

今君所归路,正向此中出。

况有吊古才,仰天痛呼屈。

勿称荒唐言,析理资按述。

其馀传播咏,淋漓满箱帙。

栖霞者悲壮,茅洞者清逸。

珍题倘相命,当第为甲乙。

形式: 古风

赠相士丁日宣

张公谓余可神仙,薛颠谓余可英杰。

丁生谓二皆无成,世间安有此奇绝。

麒麟阁上冠貂蝉,龙虎鼎内治大丹。

兴来一笑扫燕□,回首已自升云端。

何如只向松江渡,杨柳影边茅屋住。

卧看苍虬挟白云,卷取秋涛过江去。

形式: 古风